故意傷害(致死),犯罪分子只有傷害的故意,致人死亡是過失所致。此種情況下,行為人應當對超出他的傷害故意的死亡后果負責。故意傷害致死與直接故意殺人的共同點是:在客觀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在主觀上都有犯罪的故意。但兩者故意的內容不同:前者是傷害的故意,后者是殺人的故意。因此,分清這兩種犯罪,在于查明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應分不同情況處理:
明顯具有殺人故意,實施了殺人行為,造成死亡結果的,應按故意殺人定罪。其中,殺人未遂,只造成傷害結果的,按故意殺人的未遂犯罪處罰。
明顯地只有傷害的故意,實施了傷害的行為,造成傷害結果的,應按故意傷害定罪。其中,致人死亡的,按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處罰。
對于因一時激憤而突發起意行兇的案件,如果在定性上存在較大爭議,原則上應以故意傷害(致死)罪論處。
凡因打架斗毆或者群眾之間因民事糾紛引起械斗而致人死亡的,除行為人有明顯的殺人故意,應按故意殺人定罪外,一般可按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處罰。因為打架斗毆雙方都是出于主動,而且處于互毆的運動狀態,一時情急、失手,就可能造成對方死亡。
對有些案情復雜,是故意殺人還是故意傷害致死一時難以區分,內部分歧意見很大的,為了慎重起見,可以按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論處。
故意傷害致死與間接故意殺人的區別主要在于故意的內容不同。間接故意殺人,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只是損害他人身體健康,對于死亡結果的發生,既不希望,也不放任,而是一種過失的心理狀態。對于無故尋釁,動輒用刀子捅人的突發性案件,如何認定其犯罪性質,在刑法學界和司法實踐中都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凡突然持械行兇的,雖然并不像預謀殺人那樣有明顯的殺人目的,但其特點是不計后果,不顧被害人死活。在此種情況下,一般可按其實際造成的結果定罪。如果被害人沒有死亡,可按故意傷害罪論處;如果被害人死亡,則按間接故意殺人論處。因為,不論犯罪行為在客觀上造成的是死亡的結果還是傷害的結果,都在行為人的犯意之內。這樣,就把行為人主觀上對會發生的后果的放任,同客觀上造成的實際后果統一起來了,體現了在認定犯罪上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如果間接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致死的界限確實難以分清的,可從有利于被告人原則出發,按故意傷害致死認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阻止專利實施是否屬于侵權
2020-11-22商標侵權案件是否要追根溯源
2020-12-24沒有實際借款的還款協議有效嗎
2020-11-19調解離婚如果不同意需要本人去嗎
2021-03-22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有哪幾大注意事項
2020-12-07公司沒簽合同員工主動離職可以告公司嗎
2021-01-17如何計算經濟補償
2021-03-20可以投1年以內的短期交強險嗎
2021-01-17怎么理解委托一審法院續保保全
2021-01-26保險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2021-01-09保險公司行使合同解除權后,其已經承擔的賠償金能否追償
2020-12-26出境旅游保險種類有什么
2020-11-16保險代理人的代理行為如何認定
2020-12-14保險合同的客體的含義
2021-03-09保險合同的客體包含哪些
2021-01-01承包合同書范本
2020-12-07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理由應從哪些方面審查
2021-02-20關于建立土地出讓合同違約責任認定集體會審制度的通知
2021-01-28拆遷補償可以選擇回遷房嗎
2020-11-172020養殖場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