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買賣欺詐行為司法認定
在商品房買賣活動中進行欺詐和惡意違約的要承擔最高至雙倍購房款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中的亮點。
上述規定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確定的,明確了雙倍賠償在商品房買賣糾紛中的適用范圍,防止其運用的任意性,對于正確維護開發商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起到了一定作用。
實踐中,因惡意違約行為客觀性較強,較易審查和認定;而對于欺詐行為如何認定,實踐中審判人員的認識不一。筆者認為,上述司法解釋中的欺詐行為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對欺詐行為的規定。
根據上述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欺詐行為主要可以劃分為兩類:
即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和虛假陳述。在上述兩種欺詐行為中,虛假陳述是作為,客觀性較強,當事人舉證不易,但法院認定不難,在此不作論述。
對于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如何理解和認定,爭論很多。根據王利明教授的觀點(見王教授所著《違約責任論》有關內容),有義務告知對方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應認定為故意隱瞞,并提出認定故意隱瞞的關鍵是確定是否有義務向對方陳述真實事實。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從理論上為我們確認隱瞞行為,提供了簡明和可操作的規則。但王教授未對如何認定“故意”發表意見。筆者認為,按一般的理解,故意隱瞞顯然不包括不知道或因過失而未告知的情況。應該承認,存在由于過失而隱瞞真實情況的可能。
這就要求查明當事人的主觀情況,如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真實情況,結合法律是否確定其有告知此真實情況的義務,若均是確定的,而當事人未告知,并造成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則可認定欺詐行為成立。
欺詐行為一般較難認定,但筆者認為,有關的法條上有“故意”二字,就應該如此理解和操作,查明不了,依法不予認定即可,但不能推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東不同意的轉租合同是否有效
2020-11-30女職工懷孕未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多少天產假
2020-11-19老婆人在國外要離婚怎么辦
2021-01-04法律顧問費一年是多少
2021-01-30專利初步審查包括哪些內容
2021-01-14房子交了定金事后漲價算誰的
2021-03-14申請工傷傷殘鑒定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0-12-16拿房產證幫別人擔保有期限嗎
2020-11-15無證遺產房產怎樣保全
2020-12-12患病醫療期辭退如何賠償
2020-12-05哪些是合同的詐騙類型
2021-01-14教師被開除可否提起行政訴訟
2020-11-29最新(2008)勞動合同范本
2020-12-19勞動合同無效影響工資支付嗎
2020-12-26國際貨物運輸保險的兩大基本原則
2021-03-19如何正確區分人身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的不同點
2021-02-01對新保險法修改中兩個問題的探討
2021-02-26新型人身保險產品是重要的創新
2021-03-05本案保險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
2021-03-06超48小時報案保險公司不理賠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