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有關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主觀方面的立法沿革
1.民事法律的規定
在90年代以前,由于我國經濟建設與法治建設剛剛起步,尚未完整清醒的意識到商業秘密保護的重要性。零星規定見于國務院1985年頒布的《關于技術轉讓的暫行規定》、《技術合同法》中,直至1991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才明確在法律中使用商業秘密的概念(第66條和第120條),但卻未能揭示其內涵,在具體應用時可以說是形同虛設。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對商業秘密的外延作了解釋,“民事訴訟法第66條,第120條所指的商業秘密主要指技術秘密、商業情報及信息等,如生產工藝、配方、貿易聯系、購銷渠道等當事人不愿公開的商業秘密”。從而最先在程序法中對商業秘密進行了解釋和界定。程序法先行于實體法,這不可謂非立法過程中的一大異像。
1993年9月2日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被認為是第一次在我國立法史上對商業秘密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明確規定了對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進行行政的、經濟的實體法保護。該法第10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非法手段侵犯商業秘密,并對商業秘密的概念以及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表現作了具體的規定,另外第25條還規定了處罰的方式和具體的數額,但并無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此后國家工商局在1995年11有23日發布了《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相關內容進行了進一步明確。由于作為民事侵權責任主要承擔原則的過錯責任原則對侵權人應當承擔的責任大小及范圍并不因侵權人的故意或過失而有不同,因此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主觀要件在民事法律中就退居次要地位,而此時尚未考慮到動用刑法手段給予商業秘密強有力的保護,這也是與我國當時市場經濟發展的進程相一致的。
2.刑事法中有關侵犯商業秘密犯罪主觀要件的規定
1979年刑法并沒有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罪,在刑法修訂以前,只是對少數特別嚴重的涉及商業秘密侵權行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納入刑法的視野,而遍觀當時的刑法條文,惟有勉強將其納入盜竊罪中。最高人民檢察院與科學技術委員會于1994年6月在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科技活動中經濟犯罪案件的意見》中規定:“對于非法竊取技術秘密的,情節嚴重的,以盜竊罪追究刑事責任。”同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的通知》中也明確指出:“對盜竊重要技術成果的,應當以盜竊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關盜竊罪的主觀要件一律為故意在我國刑法中是沒有疑義的。因此這一時期的商業秘密犯罪案件以盜竊論處的主觀上也均須是故意,過失不能構成犯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高空墜物屬于什么傷害
2021-01-05如何處理非法轉租問題
2021-03-15農村房屋土地證和戶主不是一個人怎么辦
2021-03-24發票抬頭是什么意思
2021-03-18直系親屬贈予房屋要交契稅嗎
2020-12-10土地轉讓合同模板是什么
2021-01-31商標糾紛法院調解的效力
2020-12-01失信企業房產還能提供抵押擔保嗎
2021-02-17什么情況會引發房屋中介糾紛
2021-01-17一房多賣構成犯罪的條件是什么
2020-11-12末位淘汰制度解雇員工是否可行
2021-02-02在哪些條件下被保險人可以行使委付
2021-01-05家庭自用汽車損失保險合同上市怎樣的
2021-01-28人身保險的保險費是怎么支付的
2021-01-24佛山市某宗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2-27保險合同寫法定受益人可以嗎
2021-03-24財產保全在哪里辦
2021-02-02保險公司在投保中有哪些義務
2021-01-24機動車交通事故致人身傷亡 四種特殊情形保險公司可免責
2020-11-16如何厘訂出口產品責任保險費率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