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法》第2條第4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該法第47條是有關征地補償的規定,即征收土地的,應當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有用途給予補償,補償的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其中征收耕地的安置補償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征收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償費標準參照耕地的補償標準。
按照人口數量給予安置補助費在實踐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即腹中胎兒可否享受征地拆遷補償?從法理上講,有關胎兒權益的爭議非常多,要解決該疑問就是要回歸到“胎兒是不是人”的古老爭議上。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從本條來看,未出生的胎兒并不能界定為人。
然而,胎兒的生命是一種獨立的法益,并且帶有發展為人的人性尊嚴。雖然不能享有與出生后的人完全一樣的權利,但出于保護人權的需要,胎兒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保護,這也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不過,由于胎兒在法律上的人格地位存在爭議,所以各國法律通常不會以保護常人權利的力度來保護胎兒。縱觀我國的法律,關于胎兒權益的保護當屬《繼承法》第28條:“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這是有關胎兒預留份的規定。
那么問題來了,征地拆遷法律中有沒有保障胎兒權利的規定?答案是,并沒有。本文開頭提到的《土地管理法》第47條,農村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償費按照人口數計算,并且有上限額,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償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上述耕地的補償標準制定。在實踐中,多數地方的補償安置協議對象為戶口在被征收土地集體經濟組織且有參加本集體經濟組織分配資格的常住農業人員,截止所在的集體經濟組織土地征收協議簽訂之日,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已出生人口均享有被安置的權利。少數地方拆遷政策這樣規定:“公告發出后放入一年內出生的也計算該孩子的份額,期間從公告之日起一年內,超過一年出生的,不享受補償安置。”這種規定更人性化,但在實際的案件中這種把胎兒也納入補償范圍的地方少之又少。
總之,對安置補償標準,法律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實踐中還需結合各地政策。另外,權利是需要爭取的,而拆遷補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被拆遷人在博弈雙方中處于弱勢地位,如何利用現有的法律規定最大化自己的權益,則需要被拆遷人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律師的豐富經驗,化被動為主動。來源:行政法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發生勞資糾紛怎么辦
2021-03-13新三板是什么,如何購買新三板股票
2020-12-09政府單位非法招工如何處罰
2021-01-02按揭房能否再次擔保抵押
2021-02-03如何申請財產保全
2020-12-05雇傭關系能認工傷嗎
2021-03-21病假單位會辭退嗎
2020-12-26學生在學校摔斷胳膊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10裁員補償扣掉五險一金嗎
2021-02-05不同意調崗可以賠償嗎
2021-01-29勞動糾紛多久過起訴期
2021-02-28壽險責任準備金的管理方法
2020-12-29航班延誤賠償多少錢
2020-12-15家庭財產兩全保險條款范本
2021-03-11如何認定保險責任免除條款是不是合理
2021-02-11保險公司中的罰款有哪些
2021-03-14保險的特點都有哪些
2021-02-13也談《無證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是否屬強制保險范圍?》
2020-12-23受害方能否直接向保險公司申請賠款
2021-01-11單位失業保險金沒買合法嗎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