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本市政府立法程序,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崇左市立法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于本市政府立法工作。
前款所稱政府立法包括:
(一)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形成市人民政府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地方性法規案;
(二)市人民政府規章(以下簡稱規章)的制定、修改、廢止、備案、解釋等活動。
第三條 堅持黨對政府立法工作的領導。政府立法應當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突出地方特色,增強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第四條 市人民政府編制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制定重大經濟社會方面等規章以及立法涉及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等重要問題,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市委報告。
第五條 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政府立法工作,研究解決立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政府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
地方性法規案、規章草案(以下統稱立法草案)的起草單位應當按照要求開展立法有關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單位應當配合做好相關工作。
第六條 政府立法工作所需經費應當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二章 立 項
第七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部門征集下一年度立法計劃項目建議,并同步向社會公開征集立法計劃項目建議。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將公開征集的立法計劃項目建議交由相關主管部門研究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反饋建議人。
第八條 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部門,認為需要由市人民政府提出地方性法規案或者制定規章的,應當向市人民政府報請立項。
落實市委、市人民政府重大決策部署需要配套立法的,相關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報請立項。
市司法行政部門根據市委、市人民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工作要求或者實際工作需要,可以直接提出立法計劃項目建議。
第九條 報請立項前,申報單位應當對制定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必要性、可行性、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和措施、實施的預期效果等進行調研論證,必要時還應當進行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會風險評估。
第十條 報請立項,應當經申報單位集體討論決定,并向市司法行政部門提交立法計劃項目建議書。立法計劃項目建議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地方性法規案、規章的名稱;
(二)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符合立法權限的說明;
(三)相關法律依據和政策文件;
(四)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和措施、實施的預期效果;
(五)起草工作進度安排。申請列入正式項目的,還應當提交草案初稿。
第十一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對報請立項的年度立法計劃項目建議進行研究、論證,根據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立法條件、立法時機的成熟程度,擬訂市人民政府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以下簡稱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應當明確項目名稱、起草單位、工作進度等要求,并與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相銜接。
擬訂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可以組織有關專家或者委托第三方對立法計劃項目建議進行評估論證。
第十二條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應當提交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經審議通過后向社會公布。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草案提交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前,應當按照規定向市委履行報告程序。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的立法項目分為正式項目、預備項目和調研項目。正式項目是草案基本成熟,具備立法條件,應當在計劃年度內提請審議的立法項目。預備項目是草案基本成熟,在具備立法條件時,可以提請審議的立法項目。調研項目是有立法必要性,但立法條件或者時機尚不成熟,需要進一步研究,為將來立法作準備的項目。
第十三條 起草單位應當根據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要求,及時制定起草工作方案,明確起草工作小組、責任人員和工作期限。
正式項目的起草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草案起草工作,如期提交市司法行政部門審查。預備項目、調研項目的起草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草案起草或者調研工作。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執行情況督促落實,并可以根據需要提前介入起草工作,參與立法調研、論證、聽證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第十四條 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對擬增加的立法項目,應當按照《崇左市立法條例》及本規定的相關規定申報立項。
第三章 起 草
第十五條 立法草案由申請立項的單位或者該立法項目的主要實施部門負責起草;涉及兩個以上起草單位的,由市人民政府按照職能最密切相關的原則確定牽頭組織起草單位;涉及重要行政管理事項或者全局性、綜合性較強的立法草案,可以由市司法行政部門組織起草。
根據工作需要,起草單位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律師事務所、社會組織等第三方組織起草。起草單位應當加強對第三方起草工作的指導,保障起草工作質量。
第十六條 起草立法草案,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借鑒外地立法經驗,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遵循上位法的立法精神、基本原則和規定,符合地方性法規、規章制定權限,與本市其他地方性法規、規章相協調;
(二)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等法律規定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對相關行政管理措施設定權限的要求;
(三)主要制度及措施符合本市實際需求、程度適當、幅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四)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責任相統一和社會公眾的權利、義務相統一,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
(五)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用語準確,文字簡潔,符合立法技術要求;
(六)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七條 起草立法草案,應當按照下列要求,廣泛聽取意見:
(一)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通過網絡、報刊等媒體向社會公布,廣泛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期限一般不少于30日;
(二)以征求意見函、召開征求意見會、問卷調查等形式征求起草單位系統內部、相關行政管理部門、行政相對人、利益相關方的意見,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相關人民團體、行業協會商會的意見;
(三)涉及重大利益調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見分歧,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有較大影響,人民群眾普遍關注,需要進行聽證的,起草單位應當舉行聽證會,聽證會程序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四)涉及重大法律問題或者專業性、技術性較強問題的,應當聽取有關方面的專家或者其他專業人員的意見。
第十八條 立法草案內容涉及市人民政府多個部門或者單位職責的,起草單位應當征求有關部門或者單位的意見。有關部門或者單位有不同意見的,起草單位應當進行協商;經協商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起草單位應當在報送立法草案送審稿時書面說明情況和理由。
立法項目內容涉及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管理體制、職能調整等重大事項的,起草單位應當先行按照有關規定報請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
第十九條 立法草案送審稿應當經起草單位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主要負責人簽署后,報送市司法行政部門審查。涉及市場準入、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經營行為規范、資質標準等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的,還應當按規定開展公平競爭審查。
第二十條 報送立法草案送審稿時,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立法草案送審稿及其說明、解讀文本;
(二)立法草案依據對照文本,修改草案新舊條文對照表;
(三)征求意見、聽證、論證的相關材料;
(四)起草單位合法性審查、集體審議以及起草階段公平競爭審查的相關材料;
(五)與立法草案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以及調研報告、區內外立法情況的資料匯編;
(六)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起草說明應當包括制定立法草案的必要性、起草過程、規定的主要制度和措施、重大分歧意見處理等內容。
第四章 審 查
第二十一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對立法草案送審稿進行審查。立法草案送審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司法行政部門可以緩辦或者退回起草單位:
(一)違反上位法規定的;
(二)立法基本條件尚不成熟或者發生重大變化的;
(三)存在重大意見分歧,未作協調的;
(四)未按照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的;
(五)主要內容基本重復上位法規定的;
(六)不符合本規定第二十條規定的。
決定緩辦或者退回處理的,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書面告知起草單位,說明理由,提出工作建議并向市人民政府報告。
第二十二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將立法草案送審稿或者修改稿及其說明征求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及有關單位意見。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還可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于30日。
第二十三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審查立法草案送審稿,應當會同起草單位進行立法調研,聽取基層有關單位、組織和公民的意見,借鑒外地先進經驗。
對專業性、技術性較強或者涉及重大利益調整的立法草案送審稿,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開展論證咨詢或者委托第三方進行評估,作為立法決策參考。
立法草案送審稿涉及重大利益調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見分歧,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有較大影響的,市司法行政部門可以依法組織立法聽證。
第二十四條 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對立法草案送審稿涉及的主要措施、管理體制、權限分工等爭議較大的,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進行協調,力求達成一致意見。
經過協調仍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將主要問題、有關方面意見和本部門意見及時報送市人民政府。
第二十五條 市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與起草單位協商后,對立法草案送審稿進行審查、修改完善,形成立法草案審查稿及其說明,經市司法行政部門集體討論決定,主要負責人簽署后,提請市人民政府有關會議審議。
第五章 決定和公布
第二十六條 立法草案應當經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
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討論、審議立法草案時,由市司法行政部門作說明,也可以由起草單位作說明,與立法草案內容相關的單位負責人列席會議。
第二十七條 立法草案審議通過后,地方性法規案由市長簽署議案,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審議。規章由市長簽署市人民政府令予以公布。
第二十八條 公布規章的市人民政府令應當載明該規章的制定機關、序號、規章名稱、通過日期、施行日期、市長署名以及公布日期。
第二十九條 規章簽署公布后,市人民政府辦公機構應當及時在《崇左市人民政府公報》《左江日報》以及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上刊載。《崇左市人民政府公報》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準文本。
第三十條 規章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是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規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六章 備案和解釋
第三十一條 規章自公布之日起30日內由市司法行政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報送備案。
第三十二條 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人民政府解釋:
(一)規章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規章制定后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規章依據的。
規章解釋由規章的起草單位參照規章草案起草程序起草,經市司法行政部門參照規章送審稿審查程序提出意見,報請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規章的解釋同規章具有同等效力。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要求對專門事項作出配套規定的,有關單位應當自地方性法規或者規章施行之日起1年內作出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對配套規定制定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四條 規章公布施行后,規章起草單位或者實施部門應當適時對規章或者規章中的有關規定進行立法后評估,并把評估結果作為修改、廢止、解釋或者加強和改進實施相關規章的重要參考。規章立法后評估可以委托第三方進行。
第三十五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及上位法制定、修改、廢止情況,及時組織開展規章清理工作。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提出修改、廢止規章的建議:
(一)所依據的上位法已經修改或者廢止的;
(二)主要內容被新制定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替代的;
(三)調整對象、管理機制等規章制定所依據的實際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
(四)不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
(五)其他應當修改、廢止的情形。
第三十六條 本規定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2017修訂)
2018-09-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入制止恐怖主義爆炸的國際公約的決定
2001-10-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2000-1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7-12-11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
1991-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
1991-04-0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臺灣省出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協商選舉方案的決定
1987-09-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海南省出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團組成的決定
1989-02-2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的決定 [修正]
1991-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1993-07-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結束工作的建議的決定
1997-07-03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1999-03-15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管理辦法(失效)
2001-12-17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
2002-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2014修訂)
2014-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11-27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獸藥管理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
2019-12-30民用核安全設備監督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9-04-17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
2017-10-07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
2014-11-2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1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