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陜西省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一件藥品購銷合同糾紛案件。基本案情:原告銀鑫醫*公司與被告旬陽縣醫院自2002年起就訂立了藥品購銷合同書,雙方形成了長期藥品供購關系。而在合同履行過程中,被告旬陽縣醫院未能及時結帳,逐漸拖欠貨款。同時,原、被告雙方還對合同項下藥品的價格發生爭議,銀鑫*司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在起訴追索貨款的同時,向法院主張因被告將大量訂單違約轉與他人,而導致其業務萎縮,利潤下降的期待利益損失。人民法院在審理期待利益的過程中,產生了認識分歧。
所謂期待利益,是指合同如果被履行,一方基于能夠享有的,而因為另一方違約,使其在事實上不能享有的交易成果或好處。目的是使非違約一方處于假如合同履行,他所能得到的處境。雖然期待利益這一名稱在我國民事法律字面中并沒有出現,但這并不影響其對我國相關民事法律關系的調整。
關于期待利益,我國《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該條規定合同違約損失賠償額包括兩個部分:①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②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這是一種大的損失賠償原則即為完全補償原則。但該條有規定,損失賠償額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這是損失賠償額的可預見性規則。該條對違約損失賠償額的規定是非常全面的,并且,它首次規定了對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即期待利益的賠償問題。從民法理論來講,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根據合同法律關系的特點,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主要是實際履行、采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支付約定的違約金以及定金。根據民事法律關系的平等、等價原則,違反合同所承擔的民事責任應該更側重于補償性,即違約責任重在彌補或補償因違約行為而給對方所造成的損害。這種損害就包括了合同未違約方對正常履行合同的期待利益。
期待利益作為民事違法行為所造成的一種財產損害后果,具有如下特征:(1)未來性。它是受害人未來利益的損失,在違約行為發生時并沒有為合同當事人所實際享有,而必須通過合同的實際履行才能實現。(2)期待性。期待利益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能夠合理預見到的利益,因此期待利益的損失也就是當事人所能夠預見到的損失。(3)合理性,該利益必須是當事人所能夠合理遇見到的,不能不具備現實性。也就是說,只要合同如期履行,期待利益就會被當事人所得到。
對于期待利益的確認,在我國主要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說兩種理論.很長時期里,必然因果關系說占據我國民法學界的通說地位,其要求合同未違約方證明因被告的違約行為,使自己原本已經履約的行為毫無意義,且期待利益唾手可得,這樣才可主張期待利益。隨著法制建設的進步和理論研究的深入,這一理論受到了批判。梁*星教授認為它混淆了哲學上的因果關系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因為法律的任務在于協調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利益沖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而法官在裁判時主要是依據社會生活的共同準則、公平正義的觀念以及善良風俗習慣和人之常情,而不必探求哲學意義上的“客觀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果關系來認定違約責任的成立。筆者認為,必然因果關系太過抽象、苛刻和難以操作,它只能作為一種哲學上的思考,不益于作為司法判案的一種依據。國外許多法律制度都采納了因果關系的兩分法。兩分法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確認違約行為或者應由其負責的事件是否是守約一方遭受損害的必要條件,即考察是否沒有這樣的行為或事件,就沒有損害的發生。至于未違約方是否履約則在所不問。在我國,必然因果學說雖然受到動搖,但相當因果關系并沒有被法律界所廣泛接受。相當因果關系說并不要求法官對案件的因果關系去追求其“客觀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只是要求判明原因事實和損害結果之間通常存在的可能性。依據相當因果關系說來確定“期待利益”的話,則期待利益的喪失是否是對方違約行為的結果成為法官衡量因果關系是否成立的唯一因素。即法官可不考慮守約方是否已經為交易支付了進貨款、運費等成本消耗。除此以外,法官還得依法考察“法律的原因”是什么,再依據可預見規則來確定.
通過對理論的分析,可以看出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對期待利益的構成相對寬松一些。本案關于期待利益的法律適用在判決書中表現為:對第三項增加期待利益訴訟請求的論述,即雖然被告旬陽縣醫院在合同外購買別家公司藥品的行為構成違約行為,但銀鑫*司主張的期待利益損失缺乏合同中關于購買數量的具體約定,且無其他證據證明其可能獲得的合理收入,故原告的期待利益不予支持。
從法院認定理由中,我們得知,原告的期待利益是客觀存在的,但法院之所以不支持原告主張,原因在于其主張的期待利益損失缺乏合同關于購買數量的具體約定,且無其他證據證明。
本案法官采納了相當因果關系的理論,首先認定期待利益的損失是由被告的違約行為造成,同時對期待利益的構成又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思考:?1、期待利益必須是基于有效成立的合同上的期待;2、期待利益并非基于締約時的希望,而是基于如果合同得到履行對他而言所具有的價值;?3、一般說來,至少一方當事人的期待利益代表了合同對他而言而不是對某通情達理的第三人而言的實際的價值,因而基于期待利益的損害賠償要考慮與受害人相關的所有特殊情形;4,期待的內容是有可能發生的損失的種類及其數量;5、期待利益是違約方合理預見的。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該判決在認定期待利益時,將是否存在可能發生的種類及各種損失的大小在合同中的明確體現作為期待利益在合同中的一個重要標準及組成部分,在原告中標后并未約定合同標的的具體數量,致使可期待利益難以確定,即法官難以依據合同計算出假如合同履行對原告所能帶來的價值。(若要具體計算期待利益又很復雜,大致可分為成本分析法、平均利潤分析法等方法。)故原告對損失的舉證義務并未完成。同時在我國醫藥購銷領域中,無論社會公眾,還是合同雙方,甚至是裁判官或律師都很難要求違約方(醫院)去合理預見未違約方(供應商)的期待利益損失。這一點,也可能導致本案期待利益損失不能成立。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楊勇軍律師,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山東統河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原濟南軍區空軍法律顧問處主任、司法辦主任,空軍優秀律師,中共黨員,曾任濟南軍區空軍法律顧問處主任、濟南軍區空軍政治部司法辦主任,擔任多個機關事業單位法律顧問,多次參與重大建設項目合同審查,在軍隊期間每年帶領法律骨干深入基層部隊開展法制教育,本人多次被空軍表彰為“優秀律師”,多次被市、區司法行政部門評為優秀律師,所領導的法律顧問處多次被空軍評為“先進法律顧問處”。已有十多年執業經歷,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類案件,法律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曾在中國軍法、山東法制報、法制與社會、天涯論壇、今日頭條等多家報刊網絡發表文章。
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
2020-06-19動產贈與契約書
2020-06-22建筑裝飾工程勞務分包合同
2020-06-23辦公用品購銷合同
2020-06-23瓦工單包合同
2020-06-23吉蓉物流運輸司機勞動合同
2020-06-24公司股東入股協議書
2020-06-24地使用權出讓合同(1)
2020-06-24網站開發協議書
2020-06-24外墻清洗合同
2020-06-24國際工程承包合同(2)
2020-06-28機械租賃合同
2020-06-28建設工程承包合同(1)
2020-06-28建設工程施工合同 (電力1)
2020-06-29學員培訓協議
2020-06-29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3)
2020-06-29土地租賃合同(范本1)-適用于已發包到戶土地
2020-06-29建筑施工物資租賃合同
2020-06-29勞動合同 (外商投資企業2)
2020-06-29施工責任書
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