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人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的傷害,屬于職工傷害。我國《民法通則》中沒有關于如何承擔勞動者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五條規定:“個體工商戶雇工的,農村承包經營戶、合伙企業在從事勞動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用人單位為當事人。”。司法解釋從程序法上確定了用人單位應當是勞動者職務損害賠償責任案件的當事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勞動者在就業活動中造成人身損害的,用人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用人單位負有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勞動者要求賠償就業活動,是指用人單位授權或者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動活動。員工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表現為履行職責或者與履行職責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就業活動”。鑒于上述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上述規定,確定該損害賠償案件的被告人為駕駛人的用人單位。
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如果受害人只起訴肇事者,而不起訴車主或駕駛單位,人民法院將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處理。駕駛人是機動車所有人或者其單位的職工,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發生事故的,機動車所有人或者其單位應當依法對受害人承擔代位、代位責任,是損害賠償案件的必要當事人。人民法院查明有關情況后,應當通知被害人起訴車主或者其單位,不屬于上述情形的,可以由駕駛人承擔直接賠償責任,車主或者駕駛人所在單位只承擔預付款或者補充責任。一次交通事故導致死亡后,司機逃走了。公安部門未能逮捕逃逸司機。死者的近親向駕駛單位提起民事訴訟,要求駕駛單位承擔賠償責任。雖然司機單位承認司機是他雇用的,在履行職責時造成事故,但以“先處罰后人民”為辯護理由,不同意賠償。部隊的防御不應該得到支持。司機和他的單位形成雇傭關系。駕駛人在履行本單位職責過程中造成事故的,本單位作為用人單位,應當對事故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第一款規定:“勞動者在就業活動中造成損害的,用人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用人單位負有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勞動者要求賠償。”。本節具體規定了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勞動者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與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用人單位在先行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向勞動者追償。因此,死者的近親屬有權要求司機所在單位提前承擔責任,這不是以司機的刑事責任為依據。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重組上市有代持股是否合法
2021-03-18股權是否可以作為股東的出資方式
2020-11-28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2020-12-12結賬前產品問題拒絕付款可以向消協投訴嗎
2021-02-03房產拍賣的條件有哪些
2021-01-18破產債權是怎么分類的
2021-01-14丈夫因賭博欠下的賭債是夫妻共同債務嗎
2020-12-01成年子女對父母行使探望權的限制
2021-01-10贈予撤銷的適用情形
2021-02-03交通事故要求賠償怎樣訴訟
2020-12-10房子是婚前財產,離婚怎么分配
2021-02-20公司讓孕婦離職違法嗎
2021-02-26勞務派遣單位違反勞務合同承擔什么責任
2021-03-02枯死老樹致人損害該如何求償
2020-11-17保險合同的輔助人可以有哪些
2020-11-21如何提防人壽保險合同條款中的陷阱
2021-03-10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3-05本案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無效嗎
2020-12-12按保險合同當事人訂立保險合同的真實意思對合同條款所作的解釋的原則是什么
2020-11-22學生保險理賠申請書怎么寫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