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權人必須在規定期限內行使撤銷權,但具體期限不同。在可撤銷合同中,撤銷權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在合同保全中,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但如果自債務人行為之日起五年內未行使撤銷權,則為了平衡和保護合同雙方的利益,撤銷權消滅,為了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和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合同法賦予當事人撤銷權,但撤銷權的行使并不是沒有期限的權利,它有法律規定的行使期限。撤銷權人未在此期間行使撤銷權的,其撤銷權消滅,當事人不得再以解除事由為由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解除合同。應當注意的是,根據《合同法解釋》第八條第(一)項的規定,行使解除權的期間為除外期間和固定期間,沒有任何暫停、中斷或延期的后果。然而,《合同法》與《民法通則》在合同解除權行使的起點上存在一些差異,根據《合同法》第55條的規定,合同解除權的行使期限為一年,根據《民法意見書》第七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其起點為撤銷事由已知或應當已知之日,當事人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民事行為成立一年以上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合同法》的規定,不是將撤銷權行使期間的性質變更為訴訟時效,而是以合同法為依據,它對合同解除的原因作了廣泛的規定,并確定“欺詐、脅迫和利用他人危險”是合同解除的原因。這與《民法通則》規定的兩種可撤銷行為(重大誤解和明顯不公平)不同。就欺詐而言,在實踐中,由于欺詐而訂立的合同往往非常隱蔽,被欺詐方在行為成立時無法發現另一方的欺詐行為。如果民事行為(簽訂合同)仍然作為除外責任期的起點,這無疑對被騙方不公平,而且這樣的規定也違反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則,《合同法》規定,撤銷權的起點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計算是合理的。《民法意見書》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而《合同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其法律效力明顯高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因此,在實踐中應優先適用《合同法》的規定。此外,根據《合同法》第55條第2款的規定,撤銷權人在知道撤銷原因后,以自己的行為明確表示或放棄撤銷權的,該權利應當消滅。《合同法》之所以規定這一點,是因為撤銷權屬于民事權利,是否行使取決于債權人,債權人當然可以放棄其撤銷權。如果您還有什么不明白的,不妨在網上咨詢我們的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選擇適格的交通事故訴訟管轄法院
2020-11-16新三板上市條件
2021-01-07多個股東公司財產混同是如何的
2020-12-08脅迫婚姻需要證據嗎,都需要哪些證據
2020-12-02擅自將耕地改為林地如何處罰
2021-02-08離婚房產評估過程
2020-11-25非法侵入住宅罪認定的標準是什么
2021-01-23勞動合同糾紛起訴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1-22技術聘用合同是否屬于勞動爭議
2021-01-18對方全責異地保險理賠需要哪些資料
2021-01-16被保險人酒后駕車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1-01-18保險公司騙保該如何維權
2021-01-18保險公司及工作人員的禁止行為包括哪些
2020-11-24保險證等不等于保險憑證
2021-03-15追尾責任認定保險理賠誤工費
2020-12-25如何定性保險利益
2020-12-03生存保險可以買嗎,生產保險與死亡保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3-09人身保險合同中的變更受益人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5人身保險的保險人有代位求償權嗎
2020-12-05車沒保險被追尾了怎么賠償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