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合同效力的三個要素是什么?合同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當事人的民事行為,有效的合同是法定的民事行為,即民事法律行為。因此,民事法律行為的條件是合同生效的一般條件。《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真實;(三)不得違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具體文字如下:
1。行為人在訂立合同時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只有具有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才有資格訂立合同;不具有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訂立效力未定的合同。但是,無相應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通過法定代表人訂立合同。行為人相應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訂立合同的行為人在訂立合同時具有相應的意思表示能力和思想表達能力,而不是合同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這也說明行為人可以是合同當事人,也可以不是合同當事人,即行為人可以是合同當事人的同一人,也可以存在不一致。例如,甲方是乙方的代理人,甲方以乙方的名義與丙方簽訂合同,但甲方只能是行為人,不能是合同當事人。真正的合同當事人是乙方和丙方,正是由于代理制度的介入,那些缺乏相應能力或專業知識的人也可以成為維護和實現自身權益的合同主體。所謂“簽訂合同時”,是指合同成立的時間。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不具備相應締約能力的,應當在合同履行期屆滿前,消除缺乏相應締約能力的情形,經批準后,合同才能生效。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具有相應行為能力,在訂立合同后喪失行為能力的,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或者繼續履行合同,或者終止履行合同。意思是說表達意圖的人就是表達意圖的行為人。表達意圖的人的行為應該真實地反映其內在效果。這意味著黨的內在意志與外在關懷是一致的。意義思維的表達有兩個要素,即有效的意義思維和表達行為。因此,有三種理論。第一種是“意識形態”,認為意識形態的真偽應該以心靈為基礎。第二,“表現主義”認為,意義思想表達的真實與否,應該建立在外在表達的基礎上。三是“折衷主義”,以表現主義為原則,外在表現為例外,表現主義為原則,內在表現主義為例外。根據民法通則,我國應屬于“折衷主義”,即表現主義是除內在思想外的原則。
與意義思維表征的真實性相對應的情形是意義思維表征的不真實,也就是意義思維表征的缺陷,包括意義思維與表征的不一致性和意義思維表征的非自由性。根據法律規定,意思表示、思想表達不真實的情形有:一是合同一方欺詐、脅迫對方,或者利用他人危險使對方意思表示、思想表達不真實;二是合同形式合法,但它掩蓋了非法的真實意圖和思想,其合法形式是意圖和思想的不真實表達;三是合同一方當事人是合法的,對合同有重大誤解,因此表達是不真實的;四是,合同一方當事人沒有訂立合同的經驗,對自己作出不公平的表示,不符合訂立合同的目的,這種意思表示是不真實的。這些觀點表明,不真實合同的法律后果,或合同的無效,或合同的取消或變更,并不都是無效合同。其中,是可撤銷合同。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行使撤銷權或者放棄撤銷權的,可撤銷合同成為有效合同。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這一要求是為了合同的目的和內容。合同目的是當事人通過訂立合同所希望達到的效果。合同內容是指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客體。即使對合同的效力有其他要求,合同的目的或內容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也會使合同無效。我國合同法雖然奉行合同自由原則,即當事人可以自由協商確定合同內容,但當事人的自由不能超過法律的限制。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認為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效力是同時發生的。同樣,長期以來,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對合同的成立和效力與相關合同的不成立和無效沒有嚴格區分,從而將合同的成立和效力等同起來。事實上,如上所述,合同的成立和效力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請注意,如果這兩個概念有任何問題,我們建議咨詢相關專業律師。律霸還為律師提供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參加法律咨詢。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剛租的房子能轉租嗎,房屋轉租有哪些風險
2021-03-07政府未獲批準先征收土地如何處置
2020-12-20職業病賠償步驟是什么
2021-02-20非訴行政執行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19旁聽人員應遵守什么規定
2021-02-16是否可以直接處分質押物
2020-12-03購物平臺商家刷好評刪惡評怎么罰款
2020-12-23交通事故的法醫鑒定
2020-11-25商業銀行是企業法人嗎
2021-03-20預售合同是否可以撤銷
2021-02-20集體土地入市交易規則是什么
2021-02-05上海主動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7工資80,七天試用期給30合法嗎
2021-01-10勞動糾紛時企業法人可否變更
2021-02-06遲到可以辭退嗎
2021-03-15人壽保險的理賠時間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02車讓人放火了保險賠嗎
2021-01-11企業財產保險合同指的是什么
2021-01-11保險人對投保人有什么責任
2020-12-22保險法釋義第一百一十一條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