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假冒業主出租房屋是否構成犯罪?
(1)基于嚴密的法律分析:偷租行為雖然存在不當得利因素,但也構成犯罪。
從法理上分析,偷租行為雖然存在民事不當得利因素,但也符合刑法有關犯罪的構成要件,應當認定為刑事犯罪。民事不當得利與財產犯罪是一種交叉關系,而不是一個邊界問題。民法上的不當得利不是行為人犯罪的原因。民法上的不當得利是指在沒有法律理由的情況下獲取利益,給他人造成損害。不當得利作為債務的原因,起源于羅馬法上的“個人訴權”。不當得利作為債務的成因,經過長期的演變,基本上得到了世界各國立法的承認。對于不當得利,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也明確規定:“沒有法律依據取得不當利益,給他人造成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他人。”,有學者認為,由于相關行為已在民法中有所規定,汪洋的“偷租”行為也完全符合我國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只要責令汪洋將不當得利數額返還戶主,就不必追究刑事責任,否則不僅會混淆民法與刑事犯罪,而且違反了刑法謙抑原則。(2) 基于簡單的法律情感:偷租不限于民事糾紛。
無論是在民事司法領域,還是在刑事司法領域,在確定一些案件的價值之前,尤其是在面對犯罪與否等一些疑難案件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簡單的法律情感和基本的法律素養,對案件進行初步的預測。也就是說,在運用法律條文和法學理論對法律行為進行準確分析之前,在價值判斷中適當地引入情感因素,往往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保羅博納(Paul Boehner)曾經明確總結的那樣,“一些法律問題的答案完全可以從情感的認知理論中尋求”,這是因為,情感作為人類社會認知的一種重要形式,不僅體現在明顯的意義上,即情感反應通常是由信息刺激的,而且還表現在情感反應中體現在最直接、最簡單的信息處理上。一般認為,法律情感比一般情感更為理性,可以作為一般意義上的推理輔助。比如,近年來,當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或親身經歷醉駕導致家庭毀滅的情況時,公眾的第一反應就是悲痛,這表達了他們對醉駕的不滿。如果要通過立法來確立同樣的結論,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將法律情感融入價值判斷是合理的。
當保安假裝出租房屋時,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追究保安的法律責任,要求保安退還租金,賠償房屋損失。面對保障房假冒業主出租房屋,業主如何調查,建議您可以咨詢法律吧網上的相關律師。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眼晴工傷鑒定的標準是怎樣的
2020-11-19農民工工傷賠償的范圍有哪些
2021-02-17民告官狀子怎么寫
2021-03-07贈與財產屬于夫妻共有嗎
2020-11-29侵權行為與無因管理的區別是什么
2021-02-10進行虛假出資補足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021-03-23支付訂金了不想履行合同怎么辦
2021-01-31單身青年的購房標準是什么
2021-02-04二手汽車過戶流程是什么
2020-11-27公司倒閉法人有什么責任
2020-12-05意外險醫療賠付多少錢
2021-03-11如何才能盡快成功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020-12-09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應提交哪些資料
2021-02-19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適用
2021-02-10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嗎
2021-02-28保險公司把被保人寫錯了怎么理賠
2021-03-06人民財產保險理賠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1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021-01-29如何辦理保險索賠程序
2020-11-10土地出讓金的性質是什么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