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操作中,有的公司違反法定減資程序,通過法定減資決議進行實質性減資,削弱了公司的信用和償付能力,資本不變原則要求未經法定程序不得變更公司資本總額。《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公司需要減少注冊資本時,必須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公司應當自作出減少注冊資本決議之日起10日內通知債權人,并于30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有權要求公司在法定期限內清償債務或者提供擔保;公司減資后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法定最低保險金額。”這種設計的邏輯是,通過充分的披露和公示,債權人可以知道自己的權利可能受到威脅,可以及時采取措施提前獲得還款或擔保,從而規避減資風險,特別是公司股東在作出減資決議后的法定期限內不履行通知義務,也不向債權人清償債務或者提供擔保的,本次重大減資,如何確定減資的有效性?民事法律規范在性質上可分為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條中的“應當”應當解釋為強制性規范。根據公司法理論,強制性規范可分為有效規范和管理規范。管理規范大多是出于社會事務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違反強制性規范的法律行為不一定無效。減資程序不僅具有程序性的意義,還將直接影響債權人和股東實體權利的配置和行使。從這個意義上說,減資程序也具有實體價值。因此,在協商機會不平等、股東自治受到阻礙的情況下,法律將涉及債權人利益的程序設定為強制性規范,可以避免機會主義行為,提高公司法領域法律行為的效率和可預見性,確保通過適當的程序實現正義。雖然《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違反第一百七十八條的法律后果,但該規定關系到交易安全和社會穩定,具有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強烈目的,因此,應將其認定為強制性的效力規定,違反強制性規范的效力應受到其違法性的影響。效果只能是絕對無效還是完全無效?筆者認為,法院對違反強制性規范的法律行為的無效性進行積極審查認定,可能有悖于他們的意愿,應當遵循“不作為,不作為”的原則。被保護債權人違反減資程序決定減資行為的效力,可能更符合法律目的。債權人可以提起停止減資的訴訟,也可以提起使公司減資無效的訴訟。公司尚未完成減資的,債權人可以向公司行使停止減資的請求權,要求公司停止減資活動。債權人向公司申請不成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公司停止減資,依法履行清償債務或者提供擔保的義務。公司減資完成后,債權人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宣告公司減資無效,以使公司資本恢復到減資前的狀態(作者單位: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江蘇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需要哪些
2021-02-25傳銷的查處舉報機關有哪些
2021-02-28解約定金如何在合同中約定
2021-03-21船舶買賣定金能退嗎
2021-01-08連帶之債由什么構成
2021-01-04行政處罰中警告的適用情形
2020-11-07購物平臺商家刷好評刪惡評怎么罰款
2020-12-23冷暴力算家庭暴力嗎
2021-03-05能追討過去的贍養費嗎
2021-03-03防二次出軌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11傷殘鑒定費用是由誰支付
2020-11-19無效合同內部分承諾是否有效
2020-11-21變更勞動合同時職工應注意些什么
2021-01-31實習期三個月合同簽幾年
2021-01-08實習期間下班后摔倒,誰的責任
2021-01-06建設施工與企業農民工之間法律關系的探討
2021-01-18團體意外險和雇主責任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08免責條款不說明保險事故就不免責
2021-02-10團體意外傷害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14家庭財產保險中的分攤條款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