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修訂的《合伙法》客觀上顛覆了適用于我國破產制度的所謂“公司破產主義”。合伙企業債務清償問題一直是通過民事執行程序來解決的,《合伙法》和《破產法》將于2007年6月1日同時施行。如何選擇債務償還方式已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比較法、實證法和經濟分析法分析破產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的現狀和區別,破產制度是在民事執行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豐富了債務執行的內涵,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破產制度的價值只在于對未償債務的救濟。新修訂的《合伙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合伙企業被依法宣告破產的,普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債務仍應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因此,難免產生一些疑問:合伙企業被宣告破產的,合伙企業應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普通合伙人仍需承擔債務償還責任,那么合伙企業是否有必要運用破產程序解決債務糾紛?根據本條第一款規定,合伙企業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債權人可以選擇申請破產清算或者請求普通合伙人清償債務。因此,合伙企業的債務償還面臨破產訴訟和民事訴訟兩種選擇。如何確定訴訟類型,已成為司法機關、債務人和債權人最為關注的問題
債務執行制度之比較:民事執行與破產破產破產制度自產生之日起,破產制度就被確立為一項特殊的債務償還制度。破產制度的構建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債權人享有平等的受償權;第二,誠實的債務人應該有機會擺脫債務壓力和恢復。前者不同于一般民事債務執行程序,不同于“先予執行”、“優先受償”等民事制度。它樹立了還債公平的理念,將“訴訟”的可能性降到了極致,體現了這一制度的經濟性。后者體現了破產制度的現代人文精神。這與民事訴訟在法律概念和具體制度上有所不同普通民事訴訟的目的是確定債權債務關系,對取得生效判決的債權人給予強制保護。其出發點是及時、充分地實現債權,其法律理念是保證執行的及時性和充分性。傳統的執行優先原則的清算程序會造成債權人賠償比例的差異,其連鎖反應必然是: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的公平保護,那些不愿受苦的債權人被迫通過自我救濟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債權人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必然會任意扣押債務人財產,甚至非法扣押債務人勒索債務。另一方面,一些債務人和債權人會想方設法利用法律漏洞謀取不正當利益,甚至相互勾結,趁機進行各種詐騙。雖然當事人自身有原因,但國家和法律不能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當行為可以逃避法律處罰,這可能是更深層次的原因破產程序的目的是避免債權人對債務人啟動單獨的強制執行程序,實施所謂的一般強制執行。建立破產制度的意義不僅在于清償債務,而且在于使債權人得到公平的清償,使債務人擺脫債務負擔。這兩個立法目標是公平和效率兩個理念在破產法律制度中的體現,民事執行與破產制度的比較由于破產制度與民事執行制度在概念上的差異,在制度的具體表現上也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保護范圍不同。普通民事訴訟以個人請求為起點,保護向法院申請債權保護的債權人。但是,對尚未到期或者到期未向法院提出請求的債權,不能通過民事執行予以保護。破產程序遵循機會公平原則。對尚未到期或者到期未向法院提出請求的債權,只要在法定期限內向法院提交債權證明,不論債權的優先順序和請求的優先順序,同類債權按比例公平償還原則其次,執行原則不同。民事執行實行執行優先原則,即按照當事人取得可執行判決、請求執行的先后順序分配財產。破產制度創造了再分配規則,其基礎是合理判斷破產財產應當為破產程序開始時有效確立的所有債權的共同清償服務。因此,在破產程序中應貫徹“平等執行”原則第三,結案方式不同。判決是終結民事案件的主要方式,而和解與調解在債務人資不抵債時很少使用。破產程序除清算外,還可以有重組和解等多種重構制度,為那些仍有挽救希望的企業提供機會。因此,破產法必須有區別于其他法律的特殊調整手段,主要是通過擴大和限制債權人、債務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民事權利義務以及民事執行手段而形成的。例如,債權人會議通過的債務償還方案,由于普通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在立法理念和具體制度上的差異,對持否定意見的債權人也是有效的,很明顯,就實體權利而言,它們對合伙企業的相關利益相關者(包括債權人和債務人,即合伙企業、合伙人和第三方)具有不同的后果[2]這是否意味著對債權人最有利,債務人和合伙人選擇破產解決債務償還問題?不完全是。合伙人的法律連帶責任使人們對債權的實現感到滿意,甚至忽視了訴訟本身的價值,這使得人們往往不假思索地給予肯定的答復經濟分析法認為,一切法律規范,法律制度和法律活動的目標是有效利用資源,實現社會財富最大化,即運用法律手段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益的產生,從而實現“帕累托最優效益”。效率與公平密不可分,特別是在破產法律制度的設計中,效率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在經濟法學家看來,效率是衡量一切法律乃至一切公共政策是否妥當的重要標準。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其配置的有效性成為制度經濟學關注的焦點。破產訴訟是一次性集中清償與債務人有關的債務。所有債務在案件結束時共同執行。普通民事訴訟是以債權人為原告,對債務人提起的訴訟。本案判決生效后,分別執行雖然訴訟本身不能直接增加財產價值,但它是保證社會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資源良性運行的必要手段,實現財產權益的合理分配,維護社會公平”就司法效率本身而言,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能給社會帶來正的經濟效益。相反,司法的社會效益是消極的。這也許是司法活動最基本的特征?!?] 因此,減少訴訟帶來的負面利益是程序選擇的核心,對于合伙企業而言,企業持有的資產越多,對債權人的償還比例就越大,普通合伙人的個人責任就越小。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合伙人和債權人必須要求減少訴訟投資,節省時間和金錢,降低訴訟成本[4]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 規范工傷保險行政案件審理
2021-02-06著作權人只能是個人嗎
2021-03-05<交通事故篇> 交強險和第三者責任險并存時,發生交通事故該如何賠償?(限江蘇范圍)
2020-12-19合伙人挪用公款犯法嗎
2021-03-02重婚罪包括哪些行為 什么情況屬于重婚
2021-01-14訴訟離婚需要收集哪些證據,離婚時需要提供哪些證據
2021-02-08分公司負責人能否被執行
2021-02-10交通事故誤工費由誰出,誤工費證明怎么開
2021-03-22非法侵入住宅罪量刑
2021-01-04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
2020-12-08房產面積的測量是怎樣規定的
2021-01-13單位未給員工繳納社保如何處罰
2021-01-07產品責任糾紛歸責與舉證的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2-14定值保險合同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21車禍對方責任保險公司怎么賠
2021-02-07保險法修訂免責條款的方法有哪些
2021-03-10面包車拉貨保險拒賠可行嗎
2021-01-31不愿報警車險拒賠怎么辦
2021-02-21保險合同未約定自殘免責時,被保險人自殘應如何處理?
2020-12-01營業房拆遷時,如何提高補償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