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是什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妥善處理勞動爭議,保護國營企業行政(以下簡稱企業行政)和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生產秩序和社會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企業行政與職工之間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
(一)因履行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二)因開除、除名、辭退違紀職工發生的爭議。
第三條當事人雙方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四條發生勞動爭議的職工一方,人數在十人以上,并且具有共同理由的,為集體勞動爭議。
集體勞動爭議的職工當事人應當推舉一至三名代表參加調解或者仲裁活動。
第五條因履行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當事人可以向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或者調解小組,以下統稱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也可以直接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因開除、除名、辭退違紀職工發生的勞動爭議,當事人應當直接向當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第二章調解和仲裁機構
第六條企業應當設立調解委員會。
設有分廠(或者分公司、分店)的企業,應當在總廠(或者總公司、商店)設立一級調解委員會;在分廠(或者分公司、分店)設立二級調解委員會。經二級調解委員會調解不成的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向一級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第七條調解委員會由下列人員兼職組成:
(一)職工代表;
(二)企業行政代表;
(三)企業工會委員會代表。
職工代表由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下同)推舉產生;企業行政代表由企業行政方面指定;工會代表由企業工會委員會指定。
調解委員會具體人數由職工代表大會提出并與廠長協商確定。
第八條調解委員會主任由調解委員會在成員中選舉產生。
調解委員會在職工代表大會領導下工作。調解委員會辦事機構設在企業工會委員會。
第九條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實行一次裁決制度。
縣、市、市轄區應當設立仲裁委員會,負責處理本地區發生的勞動爭議。
省、自治區、直轄市需要設立仲裁委員會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并規定其仲裁管轄范圍。
第十條仲裁委員會由下列人員兼職組成:
(一)同級勞動行政機關的代表;
(二)同級總工會的代表;
(三)與爭議事項有關的企業主管部門的代表或者企業主管部門委托的有關部門的代表。
前款三方代表的人數相等。
仲裁委員會組成人員必須是單數。
經仲裁委員會協商并一致同意,可以約請有關單位的代表列席仲裁會議。
第十一條仲裁委員會主任由同級勞動行政機關負責人擔任。
勞動行政機關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為仲裁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仲裁委員會可以根據需要確定仲裁工作人員若干人。
第十二條仲裁委員會成員和仲裁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自行回避,當事人也有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其回避:
(一)勞動爭議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
(二)與勞動爭議有利害關系;
(三)與勞動爭議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仲裁的。
第十三條仲裁委員會對回避申請應當及時作出決定,并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通知當事人。
第三章處理勞動爭議的程序
第十四條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必須遵守當事人雙方自愿的原則,對任何一方不得強迫。
經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記錄在案。雙方當事人應當嚴格執行。
當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調解或者調解不成的,可以向當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第十五條調解委員會受理的勞動爭議,應當自當事人口頭或者書面申請調解之日起,三十日內結案;到期未結案的,應當視為調解不成。
第十六條當事人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應當提交書面申請。
屬于本規定第二條第一項的勞動爭議,當事人應當從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或者從調解不成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仲裁委員會提出。
屬于本規定第二條第二項的勞動爭議,當事人應當自企業公布處理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當地仲裁委員會提出。
第十七條仲裁委員會收到書面申請后,應當在七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仲裁委員會決定受理的,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五日內將書面申請的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不予受理的,應當作出說明。
第十八條仲裁委員會受理的勞動爭議,應當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調解,促使當事人相互諒解,達成協議。
第十九條仲裁委員會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制作調解書,由雙方當事人簽字,仲裁委員會成員署名,并加蓋仲裁委員會印章。調解書送達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十條調解未達成協議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及時仲裁。
第二十一條仲裁委員會應當在仲裁前四日,將仲裁時間、地點以書面方式通知當事人。當事人經兩次通知,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場的,仲裁委員會可以作出缺席仲裁。
第二十二條仲裁委員會經協商后,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仲裁決定。對協商中的不同意見,必須如實記錄。
第二十三條仲裁委員會作出仲裁決定后,應當制作仲裁決定書,由仲裁委員會成員署名,并加蓋仲裁委員會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第二十四條仲裁委員會受理的勞動爭議,應當在六十日內結案。
第二十五條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對仲裁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一方當事人期滿不起訴又不執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六條發生勞動爭議的企業行政當事人與職工當事人不在同一地區的,由職工當事人工資關系所在地仲裁委員會受理。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設有仲裁委員會并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應當收取仲裁費。
仲裁費的收取標準由勞動人事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另行制定。
第四章罰則
第二十八條當事人干擾調解、仲裁活動,擾亂工作、生產秩序或者拒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處理勞動爭議的工作人員違反本規定,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三十條本規定第二條規定以外的勞動爭議適用或者不適用本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第三十一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規定制定實施細則,并報勞動人事部備案。
第三十二條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因履行勞動合同發生的勞動爭議,可以比照本規定執行。
第三十三條本規定由勞動人事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四條本規定自1987年8月15日起施行。
行政法規(類別)
勞動爭議
勞動關系當事人之間因勞動的權利與義務發生分歧而引起的爭議,又稱勞動爭議。其中有的屬于既定權利的爭議,即因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既定內容而發生的爭議;有的屬于要求新的權利而出現的爭議,是因制定或變更勞動條件而發生的爭議。
勞動合同糾紛屬民事糾紛,糾紛一般是民事行為由合同和侵權造成的。
起訴狀有:勞動爭議起訴狀(爭議)和民事起訴狀(糾紛)。勞動關系有:事實勞動關系(爭議)和勞動合同關系(糾紛)。
勞動者(打工者)維權,首先確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光有雙方蓋章簽字的勞動合同也未必有勞動關系,未用工的勞動合同就不存在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有事實勞動關系(法律關系為勞動關系,案由勞動爭議)和勞動合同關系(未用工的勞動合同,法律關系為合同關系,案由勞動合同糾紛)。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一>》)第一條(二)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沒有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已形成勞動關系后發生的糾紛,屬于《勞動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本案上訴人(原告)與被上訴人(被告)只要具備與之形成事實勞動關系情形,法律關系為勞動關系,屬于《勞動法》第二條規定的勞動爭議。
發生勞動爭議之后要積極去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雙方去協商,協商不行就調解,調解還不行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勞動仲裁一定要公平,必須是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對勞動爭議進行判定,以上就是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你可以咨詢律霸網的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承包經營權年限是多久
2020-11-16二十年前買的宅基地合法嗎
2021-03-25什么是國家賠償?
2020-12-16國家法律對保護婦女的婚姻家庭權益有何具體規定?
2021-01-10擔保合同能否約定獨立效力
2020-12-12贍養父母有標準嗎,具體標準是什么
2020-11-23調解后財產還查封嗎
2021-01-01效力待定合同是否履行
2020-12-21集體土地的租賃期限是多久
2021-01-01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有哪些不同?
2020-11-08怎樣才能守法跳槽
2020-11-26勞動保護的措施有哪些
2021-01-05實習期簽了合同要承擔上面的條款嗎
2020-11-27現金價值的扣除的問題有哪些
2021-02-17自殺案首判中會出現什么問題
2021-03-15定期人壽保險是怎么進行理賠的
2021-02-12男子猝死未查明死因保險公司要賠嗎
2021-02-28投保財產險怎么收費
2021-02-27解除人身保險合同返還保險法有什么規定
2020-12-22保險不能理賠怎么辦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