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經濟賠償的刑事案件中,如果被告人積極賠償,則反映了被告人真誠的悔改和彌補受害人損失的意愿。如果能得到受害者的理解,扭轉案件的局面將更加有利。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可以被視為法庭認罪的一種更好的態度,并酌情給予較輕的懲罰。至于這種“酌定從輕處罰”,對于被告來說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甚至是地獄和天堂的區別:
當交通肇事罪和故意傷害罪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行相對較輕時,被告人有可能被判處緩刑,獲得相對的法律自由;構成交通事故罪或者故意傷害罪三年以上的,因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死亡)、搶劫死亡的嚴重犯罪,仍可以判處三年有期徒刑,緩刑三至五年,聚眾斗毆、危害公共安全等犯罪,如果賠償是積極的、到位的,也有可能使本應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被判處較輕的死刑,緩期執行兩年,以保全其生命;換言之,如果最初是無期徒刑,可以減為15年或1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但是,如何與被害人協商并獲得被害人的理解因案件和當事人而異,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這就要求被告人和辯護律師根據不同的案件靈活地采取相應的方法
然后,由于某種原因,一些案件的被告人在一審期間沒有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進入了二審程序。在賠償受害人損失的情況下,他們是否一定會改變一審判決?答案是否定的。對于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相應法律規定,地方法院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事實上,由于案件情況不同,很難在2009年5月做出統一規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通知》(京高發[2009]226號)。《通知》第28條可視為一個相對明確的答復。內容如下:被告人在二審期間主動賠償,一審刑事判決能否相應變更?答:被告在二審期間的積極賠償反映了被告彌補損失和真誠悔改的心態。如果受害者得到理解,減輕懲罰將有助于減少社會對抗,促進社會和諧。但是,是否據此變更一審刑事判決,應當綜合考慮賠償數額、一審不履行賠償的實際情況、被告人犯罪的危害性和悔改程度等因素,慎重考慮和判斷,以及是否取得被害人的理解,以避免不當地將民事賠償作為決定是否變更判決的唯一因素。(大成余興權律師)
電子郵件:lawyeryu999@163.com電話:13601088320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越級上訪的規定是怎樣的
2020-11-22臨時工與合同工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14涉外撫養管轄
2021-01-14被擔保合同是什么
2020-11-17合同糾紛管轄法院約定不明確怎么辦
2021-01-07婚前個人財產和婚后個人財產有什么區別
2021-03-25民事案件延長審限的適用情形
2021-02-24工傷賠償與交通賠償有抵觸嗎
2021-02-26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06預付款項為什么屬于債權
2021-01-23超市摔倒壓倒小孩誰負責
2020-11-25用人單位如何發錄用通知
2021-01-16確認勞動關系規定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01什么是意外傷害
2020-12-20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賠償范圍是什么
2021-02-2470歲老人被打失去勞動力怎么賠嘗
2021-03-02保險理賠金額如何證明
2021-02-03第三者責任保險的成立要件
2021-02-17被保險人喪命誰能依法獲賠
2021-03-26保險合同是附條件的合同嗎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