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境附加稅
是發達國家保護環境、限制進口最早采用的手段,即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的進口產品征收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進口,甚至實行貿易制裁。例如美國對原油和某些進口石油化工制品課征的進口附加稅的稅率比國內同類產品高出3.5美分/桶。1994年,美國環保署規定在美國九大城市出售的汽油中含有的硫、苯等有害物質必須低于一定水平,國內生產商可逐步達到有關標準,而進口汽油必須在1995年1月1日生效起立即達到,否則禁止進口。
2.綠色環境標志制度
是由政府部門或公共、私人團體依據一定的環境標準頒發的圖形標簽,印制或粘貼在合格的商品及包裝上,用以表明該產品不僅質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從生產到使用以及處理全過程都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或危害極少,有利于資源的再生產和利用。取得了環境標志意味著取得了進入實施環境標志制度國家市場的“通行證”。但由于認證程序復雜、手續繁瑣、標準嚴格,增加了外國廠商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成為其他國家產品進入一國市場的環境壁壘。自德國于1978年第一個實施環境標志制度“藍天使”計劃以來,環境標志制度發展極為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這一制度,如加拿大的“環境選擇方案”,日本的“生態標志”,歐盟的“歐洲環境標志”等。
3.產品加工標準制度
產品的標準是指針對有形產品在使用時能成功滿足用戶需要程度標準下作出的強制性規范。發達國家往往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而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環保技術標準都是根據本國的生產和技術水平制定的,但靠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力量很難達到這些嚴格的環保標準,這就導致了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90年代以來,國際標準化組織實施了《國際環境監察標準制度》,要求企業產品達到ISO9000系列質量標準體系,1995年開始又推行了ISO14000環境管理系統,要求產品從生產前到制造、銷售、使用以及最后的處理都要達到規定的技術標準。而其他的國際性組織如IEC、ITU等亦在大力推行產品品質方面統一規范。
4.綠色包裝和標簽制度
綠色包裝指能節約能源、減少廢棄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環境的包裝。發達國家制定了各種法規,以規范包裝材料市場。如德國于1992年公布《德國包裝廢棄物處理法令》,日本于1991年、1992年發布并強制推行《回收條例》、《廢棄物清除條例修正案》,美國也規定了廢棄物處理的各項程序。這些“綠色包裝”法規有利于環境保護,但同時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也為這些國家制造“綠色壁壘”提供了借口。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做企業技術顧問違法嗎
2021-02-27公司宣布破產員工應該有哪些賠償
2021-01-22倒簽合同存在哪些風險
2021-03-26合同詐騙罪概念是什么
2021-02-26勞務合同的無效由什么確認
2021-01-24勞動爭議管轄有什么法律規定呢
2020-11-14人壽保險索賠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1-02-21什么是互碰自賠,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23保險合同變更必須采用的口頭的形式嗎
2020-12-25患抑郁癥自殺能獲得意外險理賠嗎
2021-03-21旅行社責任險條款簡介
2021-01-30被保險人酒后駕車保險公司是否免責
2021-01-18怎么確定交通保險理賠金額
2020-12-02汽車保險應如何投保
2021-02-10青海殘保金如何計算
2021-02-15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是什么
2021-01-20提高保險理賠效率主要有幾種方法
2021-02-13保險代理人的職能有什么
2021-01-03如何投保旅游保險?
2021-03-17什么時候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