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52條所規定無效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新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合同法》及其相關解釋有效時期為2020年12年31日止,屆時與《民法典》相沖突的條款失效,由新的司法解釋頒布替換。
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則:“有下列景象之一的,合同無效:(1)一方以詐騙、鉗制的手法締結合同,危害國家利益;(2)歹意串連、危害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方式掩蓋不合法意圖;(4)危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背法令、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則。”詳細而言:
(一)以詐騙、鉗制手法締結合同,危害國家利益
依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定見》第68條之規則,所謂詐騙是指一方當事人成心奉告對方虛偽情況,或許成心隱秘實在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過錯的意思表明。因詐騙而締結的合同,是在受詐騙人因詐騙行為發作過錯知道而作意思表明的基礎上發作的。
因詐騙而為的民事行為,是行為人在他方有意的詐騙下陷于某種過錯知道而為的民事行為。構成詐騙應具有如下條件:
一是有必要有詐騙人的詐騙行為。詐騙行為是能使受詐騙人陷于某種過錯,加深過錯或保持過錯的行為。首要體現景象有三種,即偽造虛偽的現實、藏匿實在的現實、改變實在的現實。
二是有必要有詐騙人的詐騙成心。詐騙成心是因為詐騙人的詐騙行為而使別人陷于過錯,并依據此過錯而為意思表明的成心。
三是有必要有受詐騙人因詐騙人的詐騙行為而墮入的過錯。這兒所說的“過錯”,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知道缺點。傳統民法以為,構成詐騙有必要由受詐騙人墮入過錯這一現實,受詐騙人未墮入過錯,雖詐騙人有詐騙成心及行為,在民法上不發作詐騙的法令成果。
四是有必要有受詐騙人因過錯而為的意思表明。所謂受詐騙人因過錯而為的意思表明,即過錯與意思表明之間有因果關系。過錯的知道有必要是進行意思表明的直接動因,才能構成詐騙。
五是詐騙是違背了民事活動應當遵從的誠篤信譽原則。誠篤信譽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考究信譽,恪守許諾,誠篤不欺,在不危害別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依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定見》第69條的規則,所謂鉗制,是以給公民及其親朋的生命健康、榮譽、聲譽、產業等形成危害或許以給法人的榮譽、聲譽、產業等形成危害為挾制,迫使相對方作出違背實在意思表明的行為。鉗制也是影響合同效能的原因之一。
鉗制構成應當具有如下條件:
一是有必要是鉗制人的鉗制行為。所謂鉗制行為是鉗制人對受鉗制人表明施加危害的行為。鉗制行為在《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定見》第69條已規則清楚。
二是有必要有鉗制人的鉗制成心。所謂鉗制成心,是指鉗制人有使表意人(受鉗制人)發作驚駭,且因驚駭而為必定意思表明的意思。即包括兩層意義:須有使受鉗制人陷于驚駭的意思和須有受鉗制人因驚駭而為必定意思表明的意思。
三是鉗制系屬不法。所謂不法,景象有三種:有意圖為不法,手法也為不法者;意圖為合法,手法為不法者;手法為合法,而意圖為不法者。
四是須有受鉗制人因鉗制而發作驚駭,即受鉗制人意識到自己或親朋的某種利益將遭受較大危害而發作驚駭、驚駭的心思。若受鉗制人并未因鉗制而發作驚駭,雖發作驚駭但其驚駭并非因鉗制而發作,都不構成鉗制。
五是須有受鉗制人因驚駭而為意思表明,即驚駭和意思表明之間有因果系,這種因果關系構成,只需求受鉗制人在片面上是依據驚駭而為意思表明即可。只要一起具有上述五個要件,方可構成鉗制。
依《合同法》第52條規則,一方以詐騙、鉗制等手法締結的合同,只要在有損國家利益時,該合同才為無效。
(二)歹意串連,危害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利益
所謂歹意串連,是指當事人為完成某種意圖,串連一氣,一起施行訂方合同的民事行為,形成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的利益危害的違法行為。
歹意串連,危害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實踐中并不罕見,比如,債款人為躲避強制履行,而與相對方締結虛偽的買賣合同、虛偽典當合同或虛偽贈與合同等;代理人與第三人串連而締結合同,危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為,亦為典型的歹意串連行為。該類合同危害了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的利益,因而也具有違法性,對社會危害也大、是故,《合同法》將《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4)項所規則的“歹意串連,危害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歸入到無效合同之中,以保護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利益,保護正常的合同買賣。
歹意串連而締結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是:
一是當事人在片面上具有歹意性。即明知或許知其行為會形成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利益的危害,而成心為之。
二是當事人之間具有串連性。串連是指彼此串連、串連,使當事人之間在行為的動機、意圖、行為以及行為的成果上到達一起,使一起的意圖得到完成。在完成不合法意圖的意思表明到達一起后,當事人約好互相配合或許一起施行該種合同行為。
三是兩邊當事人串連施行的行為危害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的利益。歹意串連的成果,應當是國家、團體或許第三人的利益遭到危害。法令并不制止當事人在合同的締結和履行中獲得利益。可是,假如兩邊當事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一起而危害國家、團體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時分,法令就要進行干預。
歹意串連所締結的合同,是肯定無效的合同,不能依照《合同法》第58條規則的一般的肯定無效合同的原則處理,而是依照《合同法》第59條的規則,將兩邊當事人因該合同所獲得的產業,收歸國有或許返還團體或許個人。
(三)以合法方式掩蓋不合法意圖
以合法方式掩蓋不合法意圖,也稱為藏匿行為,是指當事人經過施行合法的行為來掩蓋其實在的不合法意圖,或許施行的行為在方式上是合法的,可是在內容上是不合法的行為。
當事人施行以合法方式掩蓋不合法意圖的行為,當事人在行為的外在體現方式上,并不是違背法令的。可是這個方式并不是當事人所要到達的意圖,不是當事人的實在意圖,而是經過這樣的合法方式,來掩蓋和到達其實在的不合法意圖。因而,對于這種藏匿行為,應當區別其外在方式與實在意圖,精確確定當事人所施行的合同行為的效能。
以合法方式掩蓋不合法意圖而締結的合同,應當具有下列要件:一是當事人所要到達的實在意圖或許其手法有必要是法令或許行政法規所制止的;二是合同的當事人具有躲避法令的成心;三是當事人為躲避法令、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則而采用了合法的方式對不合法意圖進行了掩蓋。
(四)危害社會公共利益
在法令、行政法規無明確規則,但合同又明顯地危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時,能夠適用“危害社會公共利益”條款承認合同無效。
(五)違背法令、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則
違背法令、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則的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約意圖、訂約內容都違背法令和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則的合同。《合同法解說》第4條明確規則:“合同法施行今后,人民法院承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擬定的法令和國務院擬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需求闡明的是,違背法令、行政法規的強制性的合同,當事人在片面上是成心所為,仍是過失所造成的,均則非所問。只要合同違背法令、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則,則就承認該合同無效。筆者以為依據《合同法》第52條規則的精力,對無效合同的承認原則可概括為:法令、行政法規明文規則合同為無效的,則該合同無效;反之,則了合同有用。
綜合上面的介紹,有效合同受法律保護,無效合同則不受法律保護。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紹后,對于無效合同之情形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還有關于這方面的法律問題需要找律師咨詢,可咨詢律霸網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連帶責任一般賠償比例
2020-11-26行政處罰的管轄原則是什么
2021-02-01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1-03-11老公有家庭暴力如何離婚
2021-02-09單位拒絕支付工傷賠償怎么辦
2020-12-12婚前協議公證費用
2021-02-16校園體育運動中的侵權責任歸屬
2020-12-01別墅地皮可買賣建房嗎
2021-01-15待崗要待多久解除合同
2020-11-23如何計算辭退補償金
2021-01-31合同中怎樣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
2020-12-03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2021-03-04事故后未及時向保險公司報案能獲得賠償嗎
2021-03-08單方面解除土地承包合同有效嗎
2021-03-14土地出讓金按照什么標準收
2021-01-052014年土地登記代理人《法律知識》:自愿原則
2020-11-16土地互換都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2020-12-16拆遷補償方案可以不公告嗎
2021-03-24拆遷時以航拍圖確定房屋是否合法,正確嗎
2020-12-09拆遷房房產證如何辦理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