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欺詐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并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欺詐的故意包括兩方面:一是陳述虛偽事實的故意;二是誘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故意。
(2)欺詐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指欺詐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故意陳述錯誤事實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構成欺詐行為的兩個方面。故意陳述錯誤事實的行為,例如將假冒偽劣商品說成質優價廉。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是指行為人有義務向他方告知真實情況面故意不告知。沉默是否構成欺詐呢?大部分國家的法律規定,當行為人有義務說明真實情況而不說明、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我國法律對沉默是否構成欺詐的規定與上述規定相似,例如(產品質量法)第8條規定:銷售者在出售某種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的產品,應當事先向消費者或用戶作出說明,否則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規定表明在負有說明義務時保持沉默即構成欺詐。另外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負有說明義務的,也不能保持沉默。
(3)被欺詐人因欺詐而陷入錯誤。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構成欺詐,一般必須是被欺詐人的錯誤認識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易言之,如果被欺詐人訂立合同,那么必須是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與合同內容有密切關系,并且被欺詐人因欺詐人提供的虛假情況對合同內容發生了錯誤認識。
(4)被欺詐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如果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因欺詐行為而作出的,也不構成欺詐。這表明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欺詐行為之間具有因果聯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相關規定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留置權人是否能取得所有權
2020-12-16股權質押可以順位質押嗎
2020-12-21仲裁協議的獨立原則是如何的
2020-12-15集資房和廉租房有什么區別
2021-03-08新勞動法被辭退怎么賠償
2020-12-14如何申請勞動爭議仲裁的調解
2020-11-17對內資保險公司誠信問題的深層思考
2021-03-09被保險人年齡不真實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0-11-30汽車保險不理賠的情況及解決辦法
2020-12-15保險法是如何規定固定資產投保的內容
2021-01-20單方事故可以拒賠嗎
2021-02-16為獲理賠編造虛假事實騙保險公司構成犯罪嗎
2021-01-15保險條款并非“霸王條款”
2020-12-18為什么要為車輛買保險?
2021-02-25如何確定家庭財產險的保險金額?
2020-12-08漁業承包合同的范本(一)
2020-12-05農村承包荒山的優惠政策是什么
2020-12-03土地流轉合同協議書
2021-02-21對拆遷補償方案有異議怎么辦
2021-01-142020年農村舊房改造的補貼政策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