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商事仲裁的實務操作、相關立法和理論研究中,仲裁時效制度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領域。我國仲裁法第七十四條規定:“法律對仲裁時效有規定的,適用該規定。法律對仲裁時效沒有規定的,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但實際上,我國主要的民、商事立法中均沒有對仲裁時效的特殊規定,面對頻繁蕪雜的仲裁時效問題,仲裁機構、仲裁員和當事人只能根據仲裁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比照適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就筆者看來,這種現狀導致了兩個問題:第一,我國法律中以《民法通則》第七章為核心的訴訟時效制度同樣失于簡單、模糊和操作性欠缺,在比照適用于仲裁時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是全盤照搬,產生“通病”;第二,即使訴訟時效制度中成功、完善的立法設計部分,如果漠視民事訴訟與商事仲裁的性質、程序區別,比照適用的結果也可能是“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而為枳”,引起“水土不服”。解決這兩種問題的途徑應當是在尊重和繼受訴訟時效制度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在深入研究仲裁時效制度與訴訟時效制度的區別與聯系的前提下,考慮對仲裁時效制度進行必要的調整或改革。以此為努力的方向,筆者將結合辦案實踐中接觸到的幾個典型問題對仲裁時效制度進行研究,拋磚引玉,希望各位同行、先進也來關注這個問題并提出寶貴意見。
一、仲裁時效中斷的舉證責任與證據采信標準
仲裁實踐中關于仲裁時效最常發生的爭議在于仲裁時效是否發生過中止或中斷。如果提起仲裁已逾仲裁時效期間,除非被申請人不提異議,申請人須舉證證明仲裁時效發生過中止或中斷的情形。對于申請人的舉證責任及對相關證據的采信標準,仲裁界應當協調合理的尺度。
【案例】某案適用兩年仲裁時效的規定,但申請人提起仲裁之日距其知曉被申請人違約事實已經超過兩年時間,故被申請人主張仲裁時效已過。但申請人舉證稱其曾在過去兩年中曾發信給被申請人索賠,仲裁時效曾經中斷。申請人用以佐證曾向被申請人提出要求的證據是一封索賠函以及向被申請人郵寄該函的掛號信發送回執,回執上記載的被申請人名稱和地址均無誤。由于申請人系在香港采用“雙掛號”信郵寄,且申請人在掛號信發送回執上“要求簽收回執”欄目中劃了對號,故被申請人認為如果申請人不能提供被申請人簽收信件的回執申請人關于仲裁時效中斷的舉證就是不充分的,仲裁庭不應予以采信。申請人就此解釋稱,簽收回執早已遺失,但對于仲裁時效中斷的舉證而言,簽收回執并非必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認定時間規定有多久
2021-01-02工地上工人年齡不能超過多少歲
2021-02-04事實婚姻關系的處理方式
2020-12-31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權利人通知負有什么義務
2021-01-16判決書下來后還錢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16扣押勞動者工資作為保證金的勞動合同無效
2021-03-18累犯絕對不適用緩刑嗎
2020-12-05怎樣認定交通事故認定書
2020-11-13異地買房如何提取公積金
2021-01-23購房新政策二套房契稅相關規定
2021-02-21單位吊銷了勞動關系是否自動解除
2020-12-15請長假會被辭退嗎
2021-02-27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數額是多少
2021-02-11試用期離職扣除成本培訓費違法嗎
2020-11-14出口運輸保險怎樣安全省費
2021-01-27交通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1-02-10一起復雜的船舶保險合同糾紛訴訟案
2020-11-26學生住院保險理賠嗎
2020-12-23免責條款不成立保險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21-02-11夫妻離異配偶附加險無效怎么維權呢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