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2006年初頒布《艾滋病防治條例》,條例第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2011年5月11日,我國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頒布《教育部衛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權益保護,保證受艾滋病影響兒童接受學校教育”,規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與衛生、民政等部門密切配合,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認真落實相關政策,保障受艾滋病影響兒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權益。”
根據《艾滋病防治條例》和教育部、衛生部聯合文件,學校不僅不可以責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學生退學或休學,而且要加強權益保護,落實相關福利和救助政策,保證受艾滋病影響的未成年完成學校教育。
2、艾滋病病毒不會通過學校教育活動傳播
我國衛生部《預防控制艾滋病宣傳教育知識要點》明確指出:“艾滋病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被感染。”
艾滋病的醫學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英文縮寫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醫學全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擁抱,禮節性接吻,共同進餐,共用勞動工具、辦公用品、錢幣等不會感染艾滋病。
3、受教育權是基本人權
參見受教育權利的規范闡述”和“我國法律法規關于受教育權的規定”。
4、學校需要面對和接納感染艾滋病的學生
根據我國衛生部、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1年中國艾滋病疫情估計》,截至2011年底,估計中國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8萬人。報告指出:“2006-2011年1-9月,報告職業為學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數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占當年病例報告總數的比例從2006年的0.96%上升至2011年1-9月的1.64%。”
學校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人口眾多國家的一部分。學校應該依靠科學的健康教育,依照公共衛生科學原理來處理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定一個對艾滋病患者的隔離地帶,并不能防止人們在總人口甚至在家庭中遭遇艾滋病患者,而只能給人們一個欺騙自己的、虛幻的安全感,后果卻是人們失去對疾病挑戰的現實感,而處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現實危險之中。
北京愛知行研究所認為,xx學校應該依照《艾滋病防治條例》和《教育部衛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預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意見》的精神,“在教育、衛生行政部門的指導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技術支持下,將預防艾滋病教育納入本校教育教學計劃和年度考核內容,保障預防艾滋病教育教學課時、教學材料、師資與經費,切實落實初中及以上學生學習艾滋病防治知識的規定。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積極性,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活動。”
同時,我們建議xx學校采取下列學校公共衛生措施,控制學校內的艾滋病傳播:
1、建立醫務室,具備處理外傷包扎、預防血液或體液傳染疾病的能力。
2、對所有教師和學生開展處理外傷包扎、預防血液或體液傳疾病的培訓,建立處理血液傳染疾病的知識和能力。
3、開展綜合艾滋病防治教育和性教育,預防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性傳播。
4、糾正要求感染艾滋病病毒學生退學或休學的錯誤做法。
最后,我們推薦“中國健康行動”組織在2012年底編譯的文件《美國學校處理患艾滋病學生和教師的政策意見》,涉及面對患有艾滋病學術的政策意見。參見附錄3。
附錄1、受教育權利的規范闡述(摘自《受教育權視角下的打工子弟學校關閉事件》,北京愛知行研究所,2006年12月6日)
受教育權(righttoeducation)作為保證公民接受教育的權利,考慮到現代社會中教育對于其它權利享有的重要意義,是維系公民福祉的基本人權。受教育權之作為人權,不僅需要國家不能干涉其中所包含的父母對于兒童教育的權利,更需要國家作為積極行動者保證為兒童提供合適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60年就通過了《取締教育歧視公約》(ConventionagainstDiscriminationinEducation),其中第三條要求成員國取消教育當中的各類歧視,第四條要求成員國制定關于免費和義務的初等教育的國家政策。[1]中國政府業已簽字并批準《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CovenantonEconomic,SocialandCulturalRights,ICESCR)、《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ontheRightsoftheChild,CRC),承擔遵守這些公約的國際和國內義務。受教育權在這兩份國際人權文件當中也都有明確闡述:ICESCR第十三條第一款和第二款分別規定,“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初等教育應屬義務性質并一律免費”,第十四條還特別要求公約締約國若在參加時還沒有能夠實施免費的、義務的初等教育,“承擔在2年之內制定和采取這一逐步實行的詳細的行動計劃,其中規定在合理的年限內實現一切人均得手免費的義務性教育的原則”;CRC第二十八條也規定締約國尤-應“實現全面的免費義務小學教育”。免費的義務性初等教育是人人應當享有的受教育權所保證的義務教育的最低要求,也是公約締約國,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莊嚴承諾。
接受義務教育作為一項公民應當享有的權利,在中國國內的立法當中也有體現。根據2006年6月29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條規定,“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第四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第十二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適齡兒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為其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聯合國前任受教育權特別報告員Tomasevski女士對受教育權進行了概念上的細化,提出了教育當中的人權義務的4A標準:可獲得性(availability)、可進入性(accessibi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和可適應性(adaptability)(Tomasevski,2006)。具體來說可獲得性指的是必須要有合適的教育機構存在,可進入性指的是這些教育機構必須在平等的基礎上對學生開放,可接受性指的是教育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可適應性指的是教育內容必須反映時代的變化。這些標準把權利從接受教育(前兩個標準)擴大到了教育過程(后兩個標準)本身之中,為檢視受教育權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
附錄2、我國法律法規相關受教育權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第三十六條規定:“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九條規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國家采取措施,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和經濟困難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學校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標準的殘疾學生入學,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該法第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準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家和社會應當關心、幫助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時救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
《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小區樓頂是私人所有還是大家共有
2021-02-11企業使用童工單位如何處罰
2021-03-05股權眾籌有什么發展
2021-02-27車輛劃痕險怎么理賠
2020-11-24合伙協議的內容包含哪些
2021-01-08經常拖工資可以離職嗎
2021-02-16離婚起訴書范文2020
2021-03-03婚姻自由原則與婚姻自主權的區別有哪些
2021-03-23怎么舉報強制拆遷
2021-02-12商標侵權是否必須要物證
2021-02-19離婚后還要計生考核嗎
2021-01-15房產抵押貸款只能5年嗎
2021-03-18做路橋工程摔傷如何索賠
2020-12-08付定金簽訂金協議前要注意什么
2020-11-16房產贈與給侄兒要被上稅嗎
2021-02-15伯父可以把房產贈與侄子嗎
2021-01-23勞務派遣轉勞務外包的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06技術聘用合同是否屬于勞動爭議
2021-01-18意外傷害保險費率
2021-02-01飛機航班取消有賠償嗎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