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污染損害救濟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今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旨在通過加大對污染企業的行政處罰力度來保護和改善環境,僅在第六十四條設一個轉介條款處理環境污染侵權問題,將其置于侵權責任法中,其他單行環境法一以貫之。侵權責任法將環境污染侵權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類型,用4條規范舉證責任、共同侵權等內容,沒有涉及救濟的深層次問題。救濟方式適用總則,與普通侵權類型無異。實踐中,環境污染侵權的救濟方式主要集中在停止侵害、賠償損失和恢復原狀這三種,但問題重重。
(一)停止侵害適用難
環境污染一旦發生,最緊迫、最有效、最直接的救濟應是使環境免于遭受繼續侵害,停止侵害的救濟方式正好契合這一目標。實踐中,原告也樂于提出,但該項訴訟請求經常被法院駁回。權利遭受侵害,受害人要求停止侵害本是再正常不過的邏輯,但往往得不到支持,理由大體都是侵權人是依法設立的,配備相應的環保設施,經過環保部門的驗收,只要其行為符合環保部門核定的標準,就無權要求其停止生產。如前文所述案例一,法院認為被告是經相關部門批準的合法經營企業,因此對原告要求停止侵害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侵權責任法在環境污染侵權的責任構成上改變民法通則要求“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行為人即使合標排放,只要對他人權益造成侵害,亦可構成。在責任構成上摒棄“違法性”.要素,而在責任承擔上重提。停止侵害的方式有很多,并不簡單等同于要求停止生產。只要侵權人采用合適的生產方式,不會侵害他人權益即可。
(二)賠償損失太籠統
權益受到侵害,應予以賠償。這是民法等價有償原則在侵權責任法中的體現,是公平正義理念的必然要求。賠償損失以給付金錢為主要形式,是實踐中最經常運用的方式。但由于規定過于籠統,實踐操作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
1、損失證明責任分擔不統一
調研顯示,環境污染侵權案件面臨具體損失情況舉證難的困境,受害人往往難以提出其生產經營損失、生態受損情況及恢復的具體費用。
因環境污染造成的財產損害往往是農產品的收益降低,表現方式為果樹掛果少、糧食收成低、水產養殖收益少等。如前文所述案例一中,果樹的產量除受環境質量狀況影響外,還受生長年限、雨水、光照等因素的影響,無法確定環境因素對果樹減產的程度。因環境污染造成人身損害為生活品質的下降,表現方式為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嚴重失眠等。司法實踐中,不同地區法院判決不一致。有的法院或根據公平原則支持原告的部分訴訟請求,有的則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原告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損失證明責任分擔不統一。
2、賠償損失的范圍不統一
賠償損失的范圍在兩個方面存在不統一
一是精神損害賠償
因環境污染侵權造成受害人生命權、健康權等傷害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判處精神損害賠償沒有異議。問題在于因長期生活于污染環境下,身心遭受巨大的痛苦時是否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各地法院把握不一致。支持精神損害賠償時,在數額的判定上也具有一定的隨意性,缺乏相關標準。
二是環境治理費用
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權益僅限人身、財產權益,不包含環境權。因污染造成環境破壞,受害人自行采取合理的措施治理環境時,該費用是否支持?不同法院觀點不一。
(三)恢復原狀成擺設
恢復原狀是指使被侵害的權益恢復到原來應有的狀態。它具有其他賠償方式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不僅能有效保障受害人權益,而且能修復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從受害人角度而言,其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恢復原狀使其可以繼續在原有條件下生產經營或者生活,減輕受害程度;從生態環境角度而言,恢復原狀即通過治理被污染的自然環境,使其重新回復到健康狀態,保有價值。因此,這種責任方式應被大力提倡。2013年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規定了“恢復環境原狀”的責任承擔方式,體現了立法的先進性,值得稱贊。但司法實踐落后于立法技術,恢復原狀在實踐中淪為擺設。法官認為生態環境污染具有不可逆性,一經破壞難以恢復原狀。且恢復原狀的方案難以制定、落實及監督,在判決中不予適用。
我國環境污染侵權救濟不力,具體體現在:
一是預防性責任啟動難。停止侵害作為預防性責任,本能有效阻止侵權人的繼續侵害,但由于實踐中的適用率極低,導致救濟較為滯后,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為保障自身權益,受害人往往要經過起訴、舉證、質證、開庭乃至上訴等漫長的訴訟程序,加害人在過程中仍可肆無忌憚地侵害環境,給生態造成巨大的傷害。
二是補償性責任過于籠統。補償性救濟以填補損害為目的,賠償數額以受害人因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實際損失為準。因沒有考慮環境污染侵權的特殊性,導致損失責任分擔不統一、賠償損失的范圍不統一等問題,影響法律權威。
三是環境治理責任缺失。環境污染侵權往往造成土地、水體、空氣污染等后果,恢復原狀能較好地修復環境,但因沒有探索較為完善的方式,導致其僅成為一種擺設。總之,現階段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對受害人及環境保護不周,對侵害人懲罰不力,對潛在侵害人震懾不足。
二、環境污染損害救濟如何實現
1、行實現規范化、制度化、保障制度的順利進行和有效開展。
2、推廣環境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轉嫁污染風險
我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險的法律規定主要體現在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中。除了海洋污染,我國水污染、土壤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發生重大污染事故時,有能力的企業賠償,無能力的政府埋單,這無形中加大了政府的行政負擔。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責任保險的一種,是指以被保險人因污染環境,而當承擔的環境賠償或治理責任為保險標的的責任保險合同。當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缺乏法律基礎和實踐環境,冒然推動全國范圍內的強制性保險實屬法制“大躍進”,必將不利于環境責任保險的推廣和深入。
結合當前的基本國情,可先對污染嚴重的重點企業強制投保環境責任險,鼓勵其他小型企業投保環境責任商業保險,即以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為主,強制性和自愿性相結合的模式,推動重點污染行業實行強制責任險。制度建設,法律先行,有必要以法律形式把環境責任保險加以明確化,為環境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的推廣提供法律保障。當然,現階段大修《保險法》或是制定所謂的《環境保護法典》都是不切實際。
由各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對部分行業強制投保環境責任險,例如《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第33條規定,載運散裝類的船舶應當依法辦理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具體而言,對于污染嚴重的造紙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石油行業以及采礦業等行業,各地政府結合當地的環境污染,決定對哪些行業實行環境強制責任保險。
其次,環境侵權損害造成的環境污染行為,修復治理所需要的金額巨大,然而大部分保險機構無力支付巨額的賠付金額,即使有些保險公司能夠支付,也必將對哪些保險公司造成巨大壓力,不利于我國保險事業的發展。什么樣保險人能夠承保環境污染責任險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學界對承保機構的模式有三種觀點:
一是專門保險機構,其全部或大部分資金由政府出資扶持;
二是**集團,即由各保險公司聯合承保;
三是非特殊承保機構,即仍由現有的財產保險公司自愿承保。
第一種專門保險機構無疑會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與政府埋單并無二致,第三種模式難以推動環保保險事業的發展,許多保險公司顧忌高額賠付金額,并不會推出新型保險產品。因此,我國現階段可由保險行業協會牽頭,組建環境風險共同保體——**集團,分散環境污染責任風險。
最后,我國保險行業在各地政府地方性法律法規出臺時,根據各地情況因地制宜地開發新的保險產品,當然保險原則決定了“絕對污染除外”,即確定性地污染不予承保。而保險營利性原則和環境責任險種的公益性之間的矛盾,需要政府運用經濟手段予以調控,比如對此類保險的稅收予以減免,以平衡二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綜合上面的介紹,環境污染損害救濟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紹后,對于環境污染損害救濟如何實現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還有關于這方面的法律問題,請咨詢律霸網律師,他們會為你進行專業的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在職股東可以成立別的公司嗎
2020-12-31變更商標流程是什么
2020-12-21租房合同復印件有效嗎
2021-03-11夫妻財產約定效力的相關規定
2021-02-10不服交通事故認定,能否提起訴訟
2020-12-29農村土地糾紛怎么快速處理
2020-12-13村民與村企業能否形成勞動關系
2021-01-13勞動法關于調崗的規定
2021-03-24關于加班工資法律如何規定
2020-12-31車上責任險條款
2021-01-23特殊崗位人員如何繳納養老保險費
2020-12-23交強險是什么,它與第三者責任保險的區別
2020-11-21保險公司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問題有哪些
2021-01-15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標志管理工作
2021-03-23區域保險貿易對WTO保險貿易體系的威脅與挑戰
2021-03-13土地轉包期內乙方死亡繼承人可以繼承嗎
2021-03-15土地流轉有哪些好處
2020-11-19拆遷房產證能改名字嗎
2020-11-27梅州測量標志拆遷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1-12拆遷補償有哪些方式,房屋拆遷補償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