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侵權的救濟類型
(一)行政救濟
現代世界各國環境法幾乎都無一例外地規定由國家環境行政權對全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統一的監管。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主要依賴國家的環境行政權的實現。
而且行政途徑救濟有利于及時、高效、妥善解決糾紛。環境主管部門和人民法院相比,熟悉行為的范圍和過程,擁有人才、技術、設備等優勢,一般能迅速查明損害的原因,準確劃分責任,且簡便易行,容易為雙方當事人所接受。有利于采礦損害的有效控制。國家對企業實行監督、管理。環境主管行政機關有權責令賠償,并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必要時,行政機關還可依法收回許可證,關閉企業。可見,行政主管機關對企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可有效保證損害賠償金的落實。同時,有利于恢復生態環境。行政機關有完善的組織體系,在征求意見的情況下,集中使用損害賠償金,可以組織群眾興修水利,鋪設飲水、灌溉管網設施,妥善解決人畜飲水、農地灌溉等問題,減少安全隱患,種植樹木,恢復生態環境。
行政救濟的途徑主要可采取行政調解和行政仲裁。由企業所屬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門主持調解,達成的協議或許能得到較好履行。我國尚未建立環境爭議仲裁制度,如前所述,行政解決環境侵害損害賠償具有獨特優勢,我國應建立環境侵權糾紛的或調、或裁或審的ADR(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方式——選擇性爭議解決方式。
(二)司法救濟
依托政府管理環境,解決環境糾紛一般是卓有成效的,大量的矛盾可化解在司法程序之外。但是,一些損害賠償糾紛不可避免要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司法解決采礦損害賠償糾紛,應注意以下二個問題:
1、積極維權,慎重立案。人民法院既要通過發揮審判職能,積極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又要審時度勢,慎重立案,以利糾紛的妥善解決。在立案審查時,要注意審查是公益損害還是私益損害,是個別爭議還是群體性爭議。
2、損失和因果關系的確定。從舉證責任分配上講,損失范圍應由受害人舉證證明,侵權人否認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的,應承擔舉證責任。
在環境保護的法律手段中,民法所能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對環境侵權應當根據不同類型和特征,選擇合適救濟民事救濟方式。如果您還有其它的法律問題,我們網站也提供專業的律師服務,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著作權何時生效
2021-02-13法律咨詢合同需要交印花稅嗎
2021-03-22商評委如何認定域外證據
2020-12-21效力待定合同標的如何處理
2021-02-05探視權如何強制執行
2021-03-13辦理未婚證明需要帶什么
2020-11-26拆遷的房子法院可以強制拍賣嗎
2021-02-08競業限制的期限最長是多少?
2021-01-07勞務合同可以進行競業限制嗎
2020-12-16資產重組職工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05勞動仲裁輸了可以打幾年
2021-02-25申請仲裁解除合同可以不去上班嗎
2021-03-10水路貨物運輸保險條款
2021-03-20人壽保險合同非投保人簽字可行嗎
2020-12-24蘇州一保險合同格式條款被判無效
2021-03-09超載多少保險拒賠
2021-03-02準保戶的開拓步驟
2021-01-20承包合同什么時候生效呢
2020-11-29土地入股協議書怎么寫
2020-11-20未取得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如何處罰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