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精神損害賠償正當性
不久前,鄰里請求答疑。稱其家人受加害人故意傷害造成殘疾,加害人被處有期徒刑。被害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要求加害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法院未予保護。我只能根據目前的法律規定答復法院是正確的。鄰里不解,大呼不公平,且稱不如“私了”。我們無言以對,雖自認為亦不該如此,但法有明文。我認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基于個案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是正當的,應受到法律保護。
一、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現狀及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2001年3月10日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規定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問題解釋》)的正式實施),使人民法院在審理精神損害賠償案件中更有法可依,更具可操作性。2000年12月9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范圍規定》,法釋[2000]47號,最高人民法院第1148次審判委員會通過),第一條第二款又明確規定:“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精神損害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002年7月20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以下簡稱《精神問題批復》)又進一步明確:對于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以上《精神問題解釋》、《范圍規定》及《精神問題批復》就互有矛盾之處。因為在《精神問題解釋》第一條的受案范圍內,并未排除附帶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否定了刑事附帶民事的精神損害賠償,可能基于這樣背景:一是刑事案件精神損害賠償過于寬泛,不僅是自然人,甚至是單位,都有可能存在精神性人格權利益損失,確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不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刑事案件精神賠償往往數額巨大,而被告人大多無力承擔或根本不愿履行,法院判決可能會成為法律“白條”。三是精神損害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賠償金額不具有等價性。四是我國法制建設受到前蘇聯等一些早期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他們認為以金錢方式賠償精神損害,等同于將被害人人格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精神損害難以用金錢來衡量。故我國立法暫未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受理范圍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員工請事假,公司是否有權不批
2021-03-26在我國誣陷他人有什么后果
2020-11-17可以以管理能力出資成立公司嗎
2021-03-07股權登記的流程是什么
2021-02-28交通事故自認全責有什么后果
2021-01-09婚前財產離婚后能分嗎
2020-12-26監護人能侵犯隱私權嗎
2021-02-13如何書寫遺囑
2021-01-09贍養費能訴前提前支付嗎
2021-02-28交通事故同等責任怎么賠償
2021-02-02非法占用林地如何追究刑事責任
2021-02-12勞務派遣是否計入應付職工薪酬
2020-12-17實習期記滿12分該怎么辦
2021-01-04平安意外險幾時生效
2021-02-12保險除外責任條款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哪里
2021-03-22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3-05水路運輸貨物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1-20患抑郁癥自殺能獲得意外險理賠嗎
2021-03-21“大奔”嗆水受損是否屬于保險事故
2020-12-19什么是健康保險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