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制日報》1999年6月12日報道:4月8日,因在校訓練中,教練保護不及時而受傷致殘的北京科技大學學生齊*利與其母校的賠償案一審審結,齊*利獲賠償36萬元。齊*利一案向所有的學校提出了一個不能不直面的問題:學校究竟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機構?其法律地位如何?教學期間,學生發生意外傷殘事故,校方要不要負責?應承擔多大的責任?為什么要承擔責任?人們尋此思路去謀求解決此類問題時卻發現: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學生與學校間的權利和義務,法律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有關司法解釋也并不詳盡。在僅有的理論探討文章中,學者的觀點也不統一,特別是對于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更是眾說紛紜,而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的準確定位將直接影響到歸責原則的適用。可以說此類事件決非齊*利始,也決非齊*利止。因而對在校學生與學校的關系以及人身損害賠償問題進行一些深層次的探討,不管是對于將來的立法,還是對于現在的司法實踐都將是大有裨益的。
一、學校的法律地位
學校是專門從事教育的機構,是學生接受文化知識的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具備法人條件的,自批準設立或注冊登記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所以,學校既可以是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也可以是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一般而言,政府、社會所辦學校都是一個具備法人資格的民事主體,其在民事活動中不僅能夠獨立地享受民事權利,而且能夠獨立地承擔民事責任。特殊情況下,如一些工廠或機構所辦學校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民事責任如果不能獨立承擔的由其所屬的法人承擔。
二、學校與在校學生的關系
在校學生與學校的關系的定性直接決定了對學校承擔責任的界定。而對于學校與學生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法律關系問題,在許多教科書中都普遍認為學校與在校學生是一種監護關系,以至于將在校生在學校的人身傷害問題適用于《民法通則》第133條的規定(1)。實質上,這種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第一,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監護的設立方式有兩種,即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法定監護即由法律直接規定監護人。指定監護即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我國民法通則所規定的監護人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近親屬;第二類是近親屬以外的其他關系密切的親屬或朋友;第三類是有關單位和組織,如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民政部門等。很顯然,認為學校是在校學生的法定監護人是沒有法律根據的。第二,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的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責任是無過錯責任(2),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0條“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單位適當給予賠償”,屬于過錯責任,所以,認為學校與在校生的關系是監護關系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棚改拆遷后第二套房是否可享受購房補貼
2020-12-13個人股權轉讓流程
2021-02-15出軌離婚賠償怎么算
2020-12-28虛假訴訟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1-01-24監事能否參加股權激勵
2021-02-05辦理反擔保抵押措施有什么條件
2021-03-11交通局可以釣魚執法嗎
2020-11-072020離婚訴訟狀怎么寫
2021-01-13離婚協議需要公證嗎
2021-03-18車禍是否可以要求精神損失賠償
2021-03-11無子女的離婚起訴書范文
2021-03-24玻璃窗意外掉落砸死男童,誰來負責
2021-01-20什么是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成立的意義是什么
2021-02-09派遣證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2021-02-10約定競業限制費按年度支付有效嗎
2020-12-27認定勞動關系司法解釋三規定是什么
2021-02-05能否對離退休人員進行勞務派遣
2020-12-18用人單位單方面調崗降薪勞動者如何應對
2021-02-28勞動仲裁中怎樣確定補償
2021-02-12勞動糾紛案件申訴流程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