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主張,電子商務合同訂立在虛擬的世界,但卻是在現實社會中得以履行,應該也能夠受現行法律的調控。而依我國現行《民法通則》第12條第2款和第55條的規定,一個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應該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其子剛剛上小學二年級,未滿10周歲,不能獨立訂立貨物買賣合同,所以該打印機的網上購銷合同無效;其父母作為其法定代理人有權拒付貨款。
對此,網站主張:由于該男童是使用其父親李某的身份證登錄注冊客戶信息的,從網站所掌握的信息來看,與其達成打印機網絡購銷合同的當事人是一個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正常人,而并不是此男童。由于網站是不可能審查身份證來源的,也就是說網站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注意義務,不應當就合同的無效承擔民事責任。
問題:當事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電子合同是否有效?
分析:
這個案例反映出對電子合同主體進行必要限制的意義。對于網絡交易來說,合同當事人在網絡上根本無法看到或辨別交易相對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雙方當事人是利用計算機按鍵或鼠標來發出意思表示,即便網絡中心要求交易相對人輸入身份證號碼及出生日期或信用卡號以證實其為成年人,但仍有偽造或提供不實資料的可能性,故網絡中心或利用網絡進行交易的銷售者基本上無從得知對方當事人究竟是否是成年人,或者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因此,如何判斷網上交易的當事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以及與這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有無必要對通過網上訂立交易合同的當事人的主體資格加以限制,成為電子合同訂立過程中的難題。
本案中是李某的未滿10周歲的男孩在網絡上訂立了買賣合同。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對于一個未滿10周歲的兒童來說,他是無民事行為能力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無效,所以李某拒付貨款的行為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由于孩童是以其父的身份證登錄客戶信息,如果網站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其已經盡到了必要的注意義務,那么完全無視網站利益受到侵害的事實則有失公平。而另一方面,李某作為其子的監護人和其身份證的合法持有人,沒有盡到相應的管教義務和保管義務,導致其子濫用其身份證進行登錄注冊,應當對合同無效給網站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所以,應該認定購物網站有權要求李某承擔貨物的往返運費和其他交易費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委托理財合同如何適用法律
2020-12-31法律援助什么意思,哪些情況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2020-12-01在車禍中死亡要賠償多少
2021-01-082020醉駕可以判緩刑嗎
2021-03-17投訴公交車怎么投訴
2021-02-16被撫養人生活費的計算
2020-12-25判決侵權賠償金支付之日如何確定
2021-01-20工傷鑒定過了有效期怎么辦
2021-01-10婚后離婚財產分割規定有哪些
2021-02-09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的民事責任是自己承擔嗎
2021-01-31集體土地租賃協議書的內容
2021-03-17付定金簽訂金協議前要注意什么
2020-11-16雇傭關系的賠償標準
2021-01-19試用期工資不能低于勞動合同的百分之幾
2021-03-03投保單的事項包含哪些內容
2021-02-13機動車解除保險合同保費計算辦法
2021-03-02保險經紀人辦理保險經紀業務產生的法律責任該由誰承擔
2021-02-02有保證續保條款的健康保險產品應該怎么做
2021-01-11保險加保保全什么意思
2021-01-17事故后調解能去保險公司調解嗎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