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失犯罪種類有哪些情況
1、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應當預見的前提是能夠預見:需要考慮行為人的知能水平、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以及行為時的客觀環境。
應當預見的內容是法定的危害結果,即構成要件意義上的實害結果,而非任何結果。
2、過于自信的過失。又被稱為有認識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行為人在已經預見危害結果的同時還實施該行為,是因為行為人憑借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相信自己能夠避免結果的發生,但所憑借的主客觀條件并非真實可靠:過高估計自己的主觀能力、不當地估計了現實存在的客觀條件對避免危害結果的作用或者誤以為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可以避免結果發生。這是過于自信的過失的認識因素。
輕信能夠避免又表明行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這便是過于自信過失的意志因素(不能認為“輕信能夠避免”是過于自信過失的意志因素)。
二、過失犯罪的認定要注意什么
第一,過失犯的客觀構成要件。過失犯存在實行行為,但其定型比故意犯的實行行為緩和。例如,村長甲號召農民冒雨搶救糧食,農民乙在搶救糧食過程中被雷打死。即使甲對結果具有預見可能性,但因為缺乏過失犯的實行行為,不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過失向故意的轉化: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導致對某種法益產生危險,但故意不消除危險,希望或者放任結果發生地,直接認定為故意犯罪。例如甲不慎將煙頭扔在倉庫里,具有發生火災的危險,甲能夠及時消除危險,但想通過造成火災陷害倉庫保管員,故意不消除危險,導致火災發生。這便由一般過失轉化為犯罪故意,應認定為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
過失行為雖然已經造成了基本結果(成立基本的過失犯),但在能夠有效防止加重結果發生的情況下(既有履行義務的能力,又有回避結果的可能性),行為人具有防止加重結果發生的義務卻故意不防止的,對加重結果成立故意犯罪。
過失犯罪以發生法定的危害結果為法定要件,行為人的主觀意識和主觀意志因素與客觀上的義務違反行為即使存在,但如果沒有實際發生危害后果,即使具備犯罪基本特征的“違法性”、“可責性”,但是因為缺乏犯罪最本質特征的“社會危害性”,仍不構成過失犯罪,因為過失犯是一種結果犯,無危害結果則不構成犯罪。
過失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嗎
放火罪屬于過失犯罪嗎 放火罪該如何認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數罪并罰的原則有哪些
2020-11-28土地要收回嗎,土地征收規定是什么
2020-12-01贍養老人法院判決后多久有效
2021-03-19現役軍人離婚可以不用部隊開證明嗎
2021-02-11債務融資是否繳納印花稅
2021-01-07搭網約車上下班發生交通事故能工傷賠償嗎
2020-12-03撞到人受傷逃逸要負什么法律責任
2020-11-26個人征信失信會影響子女嗎
2020-11-09家暴離婚需要什么證據
2020-12-23存款證明有效期是多長時間
2020-11-19格式合同都屬于要式合同嗎
2020-12-10什么樣的條件適合簽訂勞務合同
2021-03-22企業停產工資如何發放
2021-03-03辭退書怎么寫
2020-11-19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以騙取保險金為目的,應當受到法律制裁
2021-03-08人身保險合同法律上有什么規定
2020-11-09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批準機構
2021-01-30改裝后的車如何理賠
2020-11-21欺騙誘導買保險如何維權
2021-01-18購買財產保險后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