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中的不起訴,是人民檢察院確認犯罪嫌疑人不構成犯罪或者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訴訟處分,具有在起訴階段終結刑事訴訟的法律效力。根據不起訴條件的不同,不起訴可分為三種情形:
1、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依法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不起訴,稱為絕對不起訴(或稱法定不起訴);
2、依法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的不起訴,稱為相對不起訴(或稱酌定不起訴);
3、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不起訴,稱為存疑不起訴(或稱疑案不起訴)。《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百八十七條規定,存疑不起訴的,“在發現新的證據,符合起訴條件時,可以提起公訴”。
司法實踐中,常有一些案件,由于關鍵證人短期內無法找到,共同犯罪案件其他犯罪嫌疑人在逃等原因,在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述的情況下,往往很難排除一些合理懷疑,而基于辦案期限,為保障人權,只能作出存疑不起訴決定,但這并不是說犯罪嫌疑人客觀上沒有犯罪,一旦相關證人找到,或者共犯被抓獲,案情就會顯得清清楚楚,此時如能證實原先被不起訴的犯罪嫌疑人有罪而不將其交付審判,實有悖“違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當然,對于存疑不訴的被不起訴人,社會上對其會有“不清不白”的評價,罪與非罪懸而未決。同時,由于高檢院對何時發現新證據可再行起訴未作限制性規定,對未發現新證據的人,其直到死還會有案件掛著。作為公安、檢察機關也不應忽視客觀存在的社會對存疑不起訴人的消極評價,為保障其權利,應加大對存疑不起訴案件的補查力度,盡量縮短查清案件的時間,早日給存疑不起訴人一個有罪無罪的明確結論。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不起訴決定,應當公開宣布,如果被不起訴人在押,應當立即釋放。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具有在起訴階段終結刑事訴訟的法律效力,而所謂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保證偵查、起訴和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現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逃跑、自殺、隱匿罪證、繼續犯罪或進行其他破壞活動,依法采取的暫時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強制方法。強制措施適用于刑事訴訟過程中,而不起訴決定的宣布,標志著刑事訴訟的終結,強制措施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對存疑不起訴人宣布不起訴決定的同時,應解除對其適用的強制措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劃撥的條件是什么
2021-02-03勞動糾紛中沒有勞動關系怎么辦
2020-11-26涉外離婚律師可以代領傳票嗎
2021-02-17上海交通隊違章處理排隊多久
2020-11-09第二次離婚訴狀范本
2020-11-18買了小產權房怎么辦
2020-12-28停車位租賃合同
2020-12-05醫護被無故裁員該如何維權
2020-12-19雇傭關系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2020-12-25被公司辭退可以拒絕嗎
2020-11-15家庭財產保險可以全保嗎
2021-01-08交通事故發生后如何向保險公司的索賠
2021-01-30保險合同的效力如何
2020-12-15買了三責和不計免賠,出事故保險公司全賠嗎
2021-03-25保險經紀人與保險代理人有什么不同
2020-12-30保險法司法解釋三對夫妻保單業務的影響有什么
2021-02-18保險合同是指什么
2021-01-20車輛發生了保險事故因該怎么辦?
2021-01-31土地承包的主體可以是誰
2020-12-27土地承包的合同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