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定義
律師解答:
我國行政法學界對此規定有各自的見解和表述。有學者認為所謂行政訴訟第三人,就是指因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相關法律知識:
我國臺灣法學界認為,所謂訴訟第三人,依各國法制及學說嚴格定義,系指行政訴訟主要當事人(原告或被告)以外之第三人,其法律上利益或權利將受到裁判影響,而于本案程序終結前參與他人系屬中之訴訟程序,并為裁判既判力所及者。[4]
德國行政訴訟法65條第1款和第2款,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定義為: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可能受到裁判結果的影響或者第三人與系爭法律關系有關而裁判需對該第三人合一確定,可以申請或由法院傳喚其參加訴訟。
日本行政案件訴訟法規定,法院由于訴訟結果有損于第三者權利時,依據當事人或第三人的申請或者法院依職權決定,可以吸收第三人參加訴訟。[5]我國臺灣地區和國外的德國、日本更接受用與裁判結果的利害關系定義第三人。
我國學者多以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來定義行政訴訟第三人。其中也有學者提出以訴訟結果來定義第三人,但是將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與訴訟結果有利害關系并列,沒有對二者的關系進行分析,造成第三人定義的模糊。而且對行政訴訟第三人的定義僅強調了第三人與原告一方的關系,第三人僅只其利害關系受具體行政行為影響的、沒有起訴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這些定義都不包含當第三人是行政主體,而該行政主體因起訴方沒有對其指控而沒有成為被告的這種情況。相比而言我國臺灣地區、德國和日本的表述就顯得更為全面些。我們可以借鑒來,考慮用“裁判結果”來替代“具體行政行為”的使用。一是因為這是域外界定行政訴訟第三人概念時的通行做法。縱觀德國、日本和我國的臺灣地區,都是用“裁判結果”或“訴訟結果”來作為連接點的,鮮有“具體行政行為”的字眼。我國摒棄“具體行政行為”這個連接點,不僅與擴大行政訴訟法受案范圍的趨勢相適應,而且也順應了國際行政訴訟立法的通行規定,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二是更加貼切實際。因為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原因,主要是擔心法院的裁判結果對實體權利義務的重新配置不合理,會侵害到自己的利益。而且其只是在訴訟開始后才介入訴訟,依據訴訟程序的自然進行,裁判結果是必然的,因而對裁判結果的關注才是最重要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年欠條怎么寫才能在法律上生效
2021-01-15醫療事故鑒定依據都有哪些呢
2021-02-04買二手房注意事項
2021-02-07婚前貸款買房,離婚房產怎么分配
2021-01-21婚前患病婚姻一定無效嗎
2021-02-16女方離婚訴狀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21土地使用權是否屬于他物權
2021-03-20學生被拐賣了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27房產證在銀行抵押起的可以加名字嗎
2020-12-26什么情況可以變更勞動合同
2021-03-14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是否等于勞動關系解除
2020-12-23職工連續工作滿多久可以帶薪休假
2021-03-13三責險的賠償金額如何計算
2020-11-09郵包運輸保險條款細則有哪些
2020-12-23貨物運輸保險條款如何理解
2021-02-05什么情況下可以找保險公司理陪
2021-02-15我國現有的幾種住房保險形式具體有哪些
2020-12-13保險合同是怎樣解除的
2020-11-25車險騙賠都有什么特征判別
2021-03-19交通肇事罪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