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據我國刑法規定犯罪預備形態分為幾種?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犯罪預備形態分為但對預備過程還有就是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犯罪形態是指故意犯罪在其發生、發展和完成的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因主客觀原因而停止下來的各種犯罪形態。從階段到形態理論上措辭的變化。本章是犯罪構成理論的補充,也可以說是修正的犯罪構成。盡管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表面上不符合犯罪的基本構成要件,但因其行為本質上具有社會危害性,與此相反,排除犯罪性的行為表面上符合犯罪構成,但因其本質上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故不認為是犯罪。
故意犯罪的幾種形態: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1、犯罪預備:是指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但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情形。
特征:(1)主觀上為了犯罪;(2)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3)事實上未能著手實行犯罪;(4)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2、犯罪未遂: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特征:(1)已經著手實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二、特征:
(1) 中止的及時性。這是指犯罪中止必須發生在犯罪過程中。即犯罪中止可以發生在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的過程中,犯罪一旦既遂,便沒有中止可言。
(2) 中止的自動性。這是指犯罪分子在自己認為有可能將犯罪進行到底的情況下,出于本人意愿而自動地放棄了犯罪,
(3) 中止的有效性。這是指在犯罪完成以前自動放棄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
(4)中止的客觀性。中止不只是一種內心狀態的轉變,還要求客觀上有中止行為。
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很多的人員,他們從事了犯罪行為之后的話,也是需要對于犯罪的具體的狀態來做出一個合理的認定的,因為他直接關系到最終的一個判刑的輕重的程度的問題,當然了,有一些人員他們可能犯罪的比較輕,所以判決比較輕。
怎樣認定犯罪預備行為?
跟蹤是犯罪預備還是犯罪未遂?
刑法中犯罪預備屬于犯罪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哪些約定效力受到限制
2021-02-04口頭變更合同是否有效
2021-03-19離婚中偷拍偷錄能作為訴訟證據嗎
2021-02-23公證遺囑手續是什么
2020-12-03小區收費停車場被盜無監控如何維權
2021-02-01保證的效力如何認定
2020-12-15關于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內容是什么
2020-11-25傷殘鑒定多久能下來
2020-12-24家庭暴力犯罪中應該怎樣認定虐待和故意傷害
2021-01-29二手房中介買賣糾紛有哪些
2020-12-10房屋交易中介騙招有幾多?
2021-01-29集資房如何辦理可上市產權
2021-03-21集資房再上市要滿足五年嗎
2020-12-31簽訂勞動合同時要如何避免簽訂無效的勞動合同?
2020-12-06簽派遣勞務合同應該注意什么區別
2020-12-05勞務外包需要行政許可嗎
2021-03-05飛機延誤賠償的標準
2021-03-04保險公司賺錢的方式是什么
2020-12-17保險合同中的等待期有多長
2021-01-20財產保險合同指定受益人沒有法律依倨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