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中止是指的什么?
刑法第24條第1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據此,犯罪中止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未實行終了的中止,即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二是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生。
作為故意犯罪形態的犯罪中止,是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所呈現的狀態,中止行為是犯罪中止形態的決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態是中止行為造成的結局。犯罪中止與中止行為又有嚴格的區別: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支持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換言之,中止行為之前的行為是行為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依據,中止行為本身是應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的根據。因此,不可將犯罪中止與中止行為混為一談。
如上所述,雖然犯罪中止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但它們又具有相同的特征:
(一)必須是在犯罪過程中中止犯罪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
所謂犯罪過程,這里指從預備犯罪到犯罪完成的全過程,只要這個過程尚未結束,犯罪尚未完成,犯罪構成尚未處于完成形態,都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反之,則犯罪中止不能成立,至于犯罪是否已經完成,犯罪構成是否已處于完成狀態,要以刑法分則條文所規定的各種犯罪構成的完成形態為準。前面已經指出,犯罪構成的完成形態是復雜多樣的:行為犯、危險犯、結果犯的完成形態都不同,必須依照刑法的規定,分清各種不同情況,才能正確確定某種犯罪是否已經完成。對犯罪完成后犯罪分子采取的補救措施后者悔改表現,如把竊得的東西再放回原處或者賠償被害人的損失,都不是犯罪中止。但可以構成量刑的從輕或者減輕的情節。
所謂中止犯罪,是指停止繼續進行犯罪的活動,包括停止進行犯罪的預備行為和犯罪的實行行為。前者是預備中止,后者是實行中止。一般來說,前者比后者離犯罪的完成更遠,其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都輕于后者,因而處罰也應較輕。
綜上所述,犯罪中止是嫌疑人在犯罪的過程當中自動放棄或者能夠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而且對于中止的行為本身是規定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的,但對于嫌疑人悔改的表現是可以構成減輕量刑的情節。
犯罪中止是否有時間限制
犯罪中止的后果是怎樣的
應該怎么認定犯罪中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判沒收個人財產,名下無財產怎么辦
2021-02-22疫苗質量管理存在安全隱患,部門可采取的措施
2021-02-10反擔保什么時候解除
2021-02-01不動產是否可以內部鎖定不讓質押
2021-03-21診斷證明是與傷殘鑒定嗎
2021-01-24行政處罰聽證可以延期多長時間
2020-12-18二審先予執行費用
2020-12-27撫恤金發放法律怎么規定
2021-03-12合同法律風險識別的定義是什么
2021-02-19學生在學校搬桌子受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18未簽訂勞動合同雙方合同關系是否繼續存在
2020-12-28員工上班打游戲可以開除嗎
2020-11-29產品責任險中的被保險人有什么義務
2021-02-21家用車擅改運營,保險公司是否能拒賠
2020-12-21買的分紅型保險,可以理賠嗎
2020-12-29社會保險領域嚴重失信人名單管理暫行辦法
2021-01-26被保險人保護代位求償權實現的義務辨析
2020-12-09投資連接險: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2021-02-15土地承包合同什么情況下無效
2020-12-11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是什么意思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