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在交通事故中怎么認定:
《解釋》第五條第二款規定:“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的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者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論處。”《解釋》中,“共犯”就是共同犯罪人。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上述人員已與肇事者共同構成了交通肇事罪,是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關于指使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定性問題,在司法界有一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應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有的認為應定包庇罪①、有的認為屬于交通肇事罪②。《解釋》的出臺,為法官審理此類案件消除了困惑,但理論界的爭議卻并未停止。筆者認為,上述《解釋》開創了共同過失犯罪之先河,超越了法定的法律解釋權限,違背了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以及基本理論,實屬越權解釋。交通肇事罪不存在共犯問題,理由如下:
首先,從交通肇事罪的法律規定來看,我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見,逃逸行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并不是交通肇事罪的成立要件。也就是說,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對交通肇事罪不具有定罪層面上的意義。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只是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情節,而且承受這種量刑情節的主體只能是交通肇事人,而不能包括其他人。
其次,從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來看,交通肇事罪是一個典型的過失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罪。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和刑法理論,共同過失犯罪不是共同犯罪,所以交通肇事罪根本就不存在共犯的問題。雖然指使逃逸和逃逸行為在主觀方面屬于故意范疇,但指使逃逸和逃逸行為是發生在交通肇事以后,行為人的目的是為了使他人或自己逃避法律追究,所以僅以行為人對逃逸行為存在共同故意,就認為他們是交通肇事共同犯罪的故意是不妥當的。因此,對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的行為,不能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
共同犯罪中怎樣確定犯罪中止形態?
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是什么?
怎樣確定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稅收滯納金是否屬于行政處罰
2021-03-23批捕后最長羈押多久
2021-01-22企業改制的形式有哪些
2021-02-23回遷房如何辦理戶口薄
2021-02-22惡意轉移夫妻財產怎么分割財產
2020-11-10可作為遺產繼承的財產有哪些
2021-03-13到期債權執行異議
2021-03-19建設工程合同中要怎么約定仲裁條款
2021-02-09汽車追尾事故賠償
2020-12-04工傷贍養費老人可以領多久
2021-03-13殘疾軍人撫恤金能否強制執行
2021-03-21淺談美容手術醫療糾紛及其防范
2020-12-11小學生課間打架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06企業破產職工如何安置和補償
2021-03-23房地產開發企業發票如何管理審核
2021-02-11辭退是開除公職嗎
2021-03-02飛機延誤兩小時怎么賠
2021-02-04保證保險合同糾紛怎么處理
2021-01-15學生保險理賠申請書怎么寫
2021-03-15保險合同是要式合同嗎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