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規定: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在五日內送達判決書。定期宣告判決的,應當在宣判前,先期公告宣判的時間和地點,傳喚當事人并通知公訴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判決宣告后,應當立即送達判決書。
判決書應當送達人民檢察院、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并可以送達被告人的近親屬。判決生效后,還應當送達被告人的所在單位或者原戶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被告單位的注冊登記機關。
關于刑事判決書的送達范圍,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判決書應當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判決生效后還應當送達被告人的所在單位或者原戶籍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被告人是單位的,應當送達被告人注冊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
以上規定對刑事判決書的送達范圍作了合理的完善。
送達機關僅限于執行刑事判決的基層派出所,是以執行為目的的送達。為體現刑事訴訟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刑事判決書還應送達刑事案件原偵查機關。理由如下:
1.刑事判決書送達偵查機關,有利于偵查機關了解承辦刑事案件的質量和效果。
偵查機關可以通過刑事判決書了解案件的最終判決情況,了解最終認定的犯罪事實,刑事證據采信、證據的證明力等,是對公安機關偵查終結案件在判決后的最終信息反饋。公安機關根據刑事判決書認定的犯罪事實及情節,了解被告人所受到的刑事處罰,掌握刑事偵查行為的效果,增強其打擊刑事犯罪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2.將刑事判決書送達偵查機關,真正實現公安機關與審判機關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約。
偵查機關和審判機關的工作聯系比之于檢察機關與偵查機關、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之間相對來說聯系較少,溝通渠道不暢。刑事判決書的送達有利于兩機關加強聯系、溝通,真正實現兩機關的互動。
3.刑事判決書送達偵查機關,有利于加強偵查機關對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實現相互制約。
偵查機關對刑事判決書認定的犯罪事實是否準確有發言權,對判決量刑、認定的罪名和減少認定的犯罪事實等,偵查機關均有權提出異議,并通過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抗訴,對法院的審判工作進行行之有效的監督。這種監督是很有力度的,對法院的審判工作增加了一道外部監督制約的途徑,并可防止司法腐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市房管局關于調整我市住房限購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
2020-11-28房屋出租后,房東能否隨意帶人看房
2021-01-30被鄰居家的寵物狗咬傷要求對方賠償多少合適
2020-11-25狗狗丟了能報警嗎
2020-12-20地役權變動后,當事人是否要及時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
2020-11-18如何申請法律援助
2021-01-01先簽訂股權轉讓協議還是先收取股權轉讓款
2021-01-05土地租賃可以轉租嗎
2020-11-08農村集體土地房屋能否遺贈
2021-01-17婚前財產是否一定歸個人
2021-03-20簡易程序案件的舉證期限由誰確定
2020-11-21合同債權的概念是什么
2020-12-12住房公積金是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1-01-03什么情況會引發房屋中介糾紛
2021-01-17如何保障老年人的住房
2021-02-23員工離職老板能不能扣工資
2020-12-16疫情期間不上班工資如何支付
2020-12-29怎樣進行意外險理賠
2020-12-15學生 幼兒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09新《保險法》的溯及力問題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