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監視居住之后取保候審嗎?
監視居住之后一般不會再對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十五條關于:“人民法院不得對同一被告人重復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措施。”的規定,理論上講,公安機關也不應當在監視居住到期后再進行取保候審。但是《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修正)》對此沒有規定。
根據《刑訴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公安機關在監視居住到期后又進行取保候審,就是因為六個月監視居住期滿,案件還沒有偵查完畢,如果不改為取保候審,就應當放人了。所以又對嫌疑人取保候審。理論上講對嫌疑人沒有什么不利的預示。
二、監視居住最新規定的條件是什么?
監視居住的必備條件分為兩種情形:
第一,監視居住作為取保候審的補充措施,即符合取保候審的條件,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證人,也不能繳納保證金,從而在客觀上不能適用取保候審措施,可以采取監視居住;
第二,監視居住作為逮捕的替代措施,即符合逮捕條件,具備5種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監視居住:
(一)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二)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養人;
(四)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更為適宜的;
(五)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的。由此,監視居住替代逮捕措施的主要依據有三個方面:
一是基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的因素,實行羈押違背人道主義原則;
二是基于案件的特殊性,采取監視居住有利于訴訟的順利進行;
三是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為了避免超期羈押,實行監視居住。第一個方面體現對有特殊情況的人的關照和對人權的保障,也符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后兩個方面體現出及時懲罰犯罪和實現國家刑罰權的要求。
在正常情況下,司法機關應該在法定的監視居住期限之內收集足夠定罪的證據,否則的話,司法機關也不能一直變相的監督犯罪嫌疑人的生活,無論是監視居住或取保候審,對人身自由相對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只不過,實際操作中,公安機關可能也存在著這樣的操作。
解除取保候審不能開無犯罪證明嗎?
取保候審申請程序是怎么樣的?
取保候審期間可以上班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驅逐出境是屬于行政責任的方式嗎
2021-03-11工資多發了不退要怎樣解決
2020-11-15被別人冒用自己的品牌怎么辦
2020-12-07被限制減刑的人能否假釋
2021-03-21關于交通事故骨折賠償
2021-02-02宣告失蹤是否可以撤回
2021-03-22判決后如何申請執行步驟是怎樣的
2020-11-28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怎么判刑
2020-11-28法定繼承的繼承順序是什么 法定繼承時遺產如何分配
2021-01-24無合同用工超過多久不能追訴
2021-01-23物保人承擔的締約過失責任
2020-11-10物權法(草案)名詞解釋-----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2021-01-20勞動糾紛多久過期
2020-12-15交通意外責任如何劃分
2020-12-18意外傷害保險的免責范圍有哪些
2021-03-19解除保險合同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1-18淺析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中欺詐行為的認定與救濟
2020-11-17論保險合同的法律特征
2020-11-24保單現金價值指的是什么意思
2020-11-13醫院認定人死不算 保險公司抗辯不成立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