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作為商品之一,受市場因素的影響,由買賣雙方協商進行買賣,屬于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的商品,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以,房地產糾紛也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自然,如果在房屋買賣過程中開發商做出了“欺詐行為”,依照第49條,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增加的賠償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但在實踐中出現的房地產糾紛案中,不乏有認為開發商在售房過程中有欺詐行為而要求雙倍賠付者,但勝訴的卻寥寥無幾,其原因就在于對商品房買賣中的“欺詐行為”的理解存在問題。
那么,哪些行為可以認定為商品房買賣行為中的“欺詐行為”呢?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有關法律法規,以下情況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1﹑銷售現房時,將偽劣房屋冒充合格甚至優質房屋銷售的;
2﹑銷售現房時,故意隱瞞房屋真實面積,以牟取暴利的;
3﹑一般的合格房屋冒充優質工程從而騙取優質工程加價的;
4﹑銷售明知不能進入房地產市場進行公開銷售的房屋的;
5﹑虛標最低價﹑清盤價等欺騙性價格進行銷售的;
6﹑故意隱瞞開發商真實身份,或冒充其他開發商名義銷售的;
7﹑采取雇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8﹑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媒體對商品房做不可實現的虛假宣傳的。
如果開發商在銷售商品房的過程中出現以上幾種情況的,并且開發商是故意或明知的,購房者可以以開發商作出欺詐行為為由而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要求其雙倍賠付。
何時開發商要雙倍賠償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第九條規定,出現下列五種情形之一的,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并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一)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
(二)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
(三)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
(四)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的事實;
(五)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
如果開發商在銷售商品房的過程中出現以上幾種情況的,并且開發商是故意或明知的,購房者可以以開發商作出欺詐行為為由而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要求其雙倍賠付。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有土地是否可以協議出讓
2020-12-06征地合同協議書怎樣寫
2021-03-14建筑所有者是否承擔建筑設計侵權責任
2020-12-27高危作業中經營者減輕責任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12誤傷工友公司賠償還是當事人賠償
2021-03-16行政案件律師收費標準
2021-01-09企業破產法司法解釋三有什么內容
2020-11-281萬借條違約金能寫多少
2021-03-232020無犯罪記錄證明需要什么材料
2021-02-02醫療糾紛撤訴訴訟費退還嗎
2020-12-21受賄刑事申訴狀模板
2021-01-28賣主去世房產怎么過戶
2020-12-04員工年底前被離職,還能拿到年終獎嗎
2021-03-03海洋貨物運輸保險單
2020-12-22保險理賠沒有工資條怎么辦
2021-01-26汽車“全保”不全保 新車涉水得不到賠償
2021-01-28保險公司可否直接給付賠償金
2020-12-04用人單位欠繳保險如何維權
2021-03-23保單是否為保險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
2020-11-13寧波正式實施商業車險二次費改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