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歷史沿革
1992年初,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國人大法工委的指導下,著手起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最終形成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草案)》。1993年10月31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全票通過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保法》),并于1994年1月1日施行。該法經過2013年修訂,于2014年3月15日施行。2013年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新修改的《消保法》)條文由原來的五十五條增加到修訂后的六十二條,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體現了最大化的原則,也是法律與時俱進的反映。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的背景
《消保法》實施(1994年1月1日)已近20年。如今,消費己經成為推進經濟增長的最強動力,但消費者保護的狀況仍然不容樂觀,消費欺詐、不合理的收費、不公平的格式條款以及維權的困難都表明經營者尚未給予消費者以充分的尊重。營造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社會氛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進一步完善消費立法是社會需要。
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指導思想
自實施以來,《消保法》對于提高消費者的權利意識、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懲處行為不端的經營者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近2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消費的內容和消費的方式都遠非《消保法》實施之時所能比擬的。一方面,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商品和服務,滿足了消費者的各種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費市場仍有待規范,經營者處于明顯強勢地位,對消費者利益尊重不夠。在這樣一種社會經濟背景之下進行《消保法》修改應當堅持何種指導思想,值得思考。新修改的《消保法》第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國家倡導文明、健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反對浪費”就是對消法指導思想的發展。
四、《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適用范圍
近年來,學界針對《消保法》的適用范圍有較多研討。引發這種爭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認為《消保法》第二條對適用范圍的規定不夠清晰;二是司法實踐中發生了某些類型的糾紛是否屬于消費糾紛的爭議,如醫療糾紛、教育糾紛、價格高昂商品(如別墅、游艇、私人飛機)的買賣糾紛。另外,金融危機爆發后引起關注的金融領域消費者是否應在《消保法》保護范圍之內也是近來爭議較高的主題。
五、消費者權利的充實與完善
《消保法》,第二章規定了消費者的九項權利,即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索賠權、結社權、受教育權、人格尊嚴權和監督權。新修改的《消保法》進一步完善消費者權利制度,是《消保法》修改的核心所在,具體的修改和完善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增加消費者個人信息權
第十四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享有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明確規定了法律應當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的內容。
同時,在對應的經營者義務一章中增加了第二十九條,規定更為詳細。
第二十九條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
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
經營者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的,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
此外,在第五十條、第五十六條進一步規定了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其目的都在于加強消費者個人信息、權保護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力度。但是,在實踐中如何舉證和要求索賠尚存在較大困惑。
(二)增加消費者無理由解除權(后悔權)
第二十五條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1)消費者定作的;
(2)鮮活易腐的;
(3)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
(4)交付的報紙、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
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此條明確規定了關于網絡購物消費者無理由退貨的后悔權,盡管該條內容出現在經營者義務一章中,但并不影響該條是消費者權利的定性。
該條規定是新修改的《消保法》的重大創造,對于當前網購等遠程購物交易的消費者的安全性的增加有重大意義,其在實踐中如何應用和操作也需要具體解讀與講解。
(三)強化消費者的知情權
盡管《消保法》第八條規定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但操作性和實用性較弱,新修改的《消保法》在第二十條、第二十八條對各種不同類型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的知情權進行全方位保護,規定了經營者的對應義務,從而提高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力度。
第二十條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
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明碼標價。
第二十八條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以及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信息。
(四)細化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
《消保法》在第十條規定了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新修改的《消保法》為了更好的落實消費者的此項權利,在經營者義務一章中通過第十六條、第二十六條對強制交易行為的進-步限定,細化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保護。
第十六條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義務。
經營者和消費者有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但雙方的約定不得違背法律、法規的規定。
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恪守社會公德,誠信經營,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得設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不得強制交易。
第二十六條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
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六、強化經營者的義務
近年來我國在某些消費領域借鑒國外經驗,引進了新的責任形態,如召回制度,己在《消保法》修訂時作出回應。自《消保法》實施以來,我國民事立法在法律責任領域有了長足的發展,1999年《合同法》完善了違約責任制度,2007年《物權法》確立了物權法領域的法律責任制度,2009年《侵權責任法》全面規定了侵權責任制度。以上述三部法律為基礎,并輔以各單行立法、司法解釋及行政法規,我國民事責任立法己經相當完善。《消保法》在修訂過程中也充分吸收了上述立法有關法律責任的規定,從而使本法對經營者法律責任的規定更為完善。
(一)強化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
為了更好保障消費者的安全權,在第十八條第二款增加經營場所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在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救濟。該規定借鑒了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但也是對其規定的繼承與發展。
此外,在第十九條中規定了經營者發現缺陷產品和服務在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時,經營者應當承擔的報告和告知的義務、補救措施及支付相應的費用。
第十八條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
賓館、商場、餐館、銀行、機場、車站、港口、影劇院等經營場所的經營者,應當對消費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第十九條經營者發現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危險的,應當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并采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無害化處理、銷毀、停止生產或者服務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經營者應當承擔消費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費用。
(二)完善“三包”的規定
第二十四條提高了對經營者"售貨服務"的要求,擴大了“三包”的適用范圍,明確了消費者的優先退貨權。規定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并明確了七日之后經營者應承擔退貨、修理、更換義務的情形。除此之外,在第五十二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三)完善缺陷產品“召回”的規定
過去,我國缺陷產品的召回散見于各類法律法規,缺乏完整表述,新修改的《消保法》規定召固的范圍也適用所有商品或者服務,并將其法律位階由行政法規、規章提升至基本法律,這是個非常大的進步。
第十九條規定的“召回”是經營者主動發現,而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召回”是指國家行政部門發現和認定的,是被動的。通過對"“召回”規定的細化,進一步落實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第三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采取措施,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有關行政部門應當聽取消費者和消費者協會等組織對經營者交易行為、商品和服務質量問題的意見,及時調查處理。
(四)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第二十三條第三款針對糾紛過程中消費者舉證困難,為了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將消費者“拿證據維權”轉換為經營者“自證潔白”,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破解消費者舉證難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該規則有適用范圍和時間限制。
(五)嚴格規制不公平格式條款
消費者在一些場所消費時,經常會遇到不少“商家提示”,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了限制及損害。像在航空、金融、電信、房地產、保險、旅游等眾多領域,商家往往用格式條款讓消費者不得不“自愿”掉入消費“陷阱”。第二十六條充實了關于格式條款的規定,對于經營者以不公平格式條款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進行了規制,對以往’霸王條款”進行規范。但是,現實中對條款內容是否”不合理”、“不公平”的理解,尚未有具體的規定。
七、國家對于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一)增加行政部門抽檢的權利
第三十二條在國家對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方面,主要是賦予行政部門對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進行抽檢,并及時將結果公開的權利,以及責令經營者對于缺陷產品立即處理的權利。
(二)落實國家對消費者投訴的保護
第四十六條規定國家行政部門接到投訴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處理并告知消費者,體現了是因家對于消費者投訴權的保護與落實。
第四十六條消費者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的,該部門應當自收到投訴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予以處理并告知消費者。
(三)明確消協的訴權
第四十七條賦予了消費者協會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但是,該制度涉及的訴訟條件、費用的承擔、訴后賠償金的分配以及司法裁判的依據等與之相配套程序尚需完善。
這些都是國家對于消費者權益加強保護的重大舉措。
第四十七條對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中國消費者協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八、加重違法經營者的責任
《消保法》第七章特設“法律責任”一章,集中規定經營者應對消費者承擔的法律責任。除該章之外,?消保法》其他各章亦有關于經營者法律責任的規定,如第二十三條、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等。不過,自該法實施以來,學界對其法律責任的設計多有指責,尤其是對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批評甚多。新修改的《消保法》從加重違法經營者的責任角度考慮,對此進行了較大的修改:
(一)提高懲罰性賠償數額
1、增加賠償內容
第四十九條增加了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第四十九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2、增加消費者精神損害賠償
第五十一條來自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其條文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算是對《侵權責任法》的繼承與發展,是《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在消費者保護領域的具體化。
3、提高了欺詐行為的賠償金額
第五十五條第‘款是對《消保法》最有影響力的第四十九條做了更新更全的修改,不僅將增加的賠償額提高到商品或服務價款的三倍,還規定了500元這樣一個最低數額,目的都在于強化經營者責任,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
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
4、消費者人身損害賠償的全新計算標準
第五十五條第二款是新修改的《消保法》的亮點之二,必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對《侵權責任法》中人身損害賠償計算標準會產生重大沖擊,是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規則。實踐中,所謂的“所受損失”的具體內涵將會是未來司法實踐的熱點問題。
(二)增加了網絡交易平臺的責任
第四十四條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的真實信息,消費者可以向平臺要求賠償。
針對第三方平臺提出進一步完善網絡實名認證和建立相應的賠償機制協助解決消費糾紛,如先行賠付。
(三)加重虛假廣告發布者責任
第四十五條強化了虛假廣告發布者的責任,規定了虛假廣告代言人的個人貢任,增加了廣告經營者、服務者和虛假廣告代言人的連帶貢任。進一步加重了廣告經營者和設計者的責任。
第四十五條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經營者、發布者發布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經營者、發布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廣告經營者、發布者設計、制作、發布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造成消費者損害的,應當與提供該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四)加強行政處罰力度
第五十六條規定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對適用法律的調整、監管機關的擴張、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上限的提高以及建立違法企業的“信用檔案”制度等新規定都將會在消費領域產生重要影響。這些重要修改不僅會對消費者保護實踐產生重大影響,也必然需要實踐來檢驗和發展這些規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第五十六條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并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產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的;
(四)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篡改生產日期,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
(五)銷售的商品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檢驗、檢疫結果的;
(六)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的;
(七)拒絕或者拖延有關行政部門責令對缺陷商品或者服務采取停止銷售、警示、召回、無害化處理、銷毀、停止生產或者服務等措施的;
(八)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九)侵害消費者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
(十)法律、法規規定的對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予以處罰的其他情形。
經營者有前款規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處罰機關應當記入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
(五)明確規定法律責任
第五十七條、第五十八條、第五十九條三個連續的條文集中將經營者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進行了規定,并確立了民事賠償責任優先的原則。
第五十七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的,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第五十九條經營者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上市公司嗎
2021-01-09非職務發明的申請權屬于誰
2020-12-06質疑產品質量誰舉證
2021-01-22公證處公證保全時要拍視頻嗎
2021-03-18債務人死亡妻子應如何承擔責任
2021-02-22什么是房產調查
2020-11-29提前離職扣工資嗎
2021-02-25工會委員能否無故解除合同
2021-02-14沒有補償的競業限制有效嗎
2020-11-22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10勞務外包是什么意思
2021-02-16辭退和開除有什么區別有哪些
2020-11-13“高保低賠”條款是否屬于免責條款
2020-12-20意外傷害保險的責任期限是什么意思,時間是多久
2020-11-13存款保險事關錢包,12件事你必須知道
2021-01-28車禍受害人對保險公司賠償不服該如何處理
2020-12-19為何簽訂了保險合同還常會引發許多保險糾紛?
2020-12-16外資保險公司可以依法經營分出保險業務嗎
2021-02-16保險公司在投保中有哪些義務
2021-01-24被保險人或投保人保戶須知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