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費者的主體范圍有哪些
(一)消費者的主體范圍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消費者只包括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其他組織,因為“消法”作為經濟法當中較為重要的一部法律,其實質在于維護交易公平、促進市場發展,故而只有交易雙方因實力差異、獲取信息能力不同等原因造成地位明顯不平等時,才可以放棄民法中“雙方平等”、“買者自負”等原則,對處于弱勢的一方進行傾斜保護。顯然在傳統實體交易中法人甚少處于弱勢地位,故而將其排除在消費者行列之外情有可原。
(二)金融消費者的主體范圍筆者同意在傳統領域中,消費者不應當包括法人或其他組織。但是金融行業有自身的特點,一旦消費行為向金融領域延伸,上述結論是否依然可靠?筆者認為不盡然。消費者之所以不包括法人,主要是由于以下三點:
一是“消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弱者,法人在交易過程中不屬于弱者,甚至處于強勢地位;二是“消法”所賦予消費者的權利中,有一部分只能由自然人享有;
三是即便法人購買了商品、服務,歸根結底還是由個人進行消費。以上理由在傳統領域中十分合理,而一旦涉及到金融領域則有待商榷。
首先法人是否一定不屬于弱者?目前大多數研究涉及此問題時總是一帶而過,似乎認為“法人不屬于弱者”是一個不必證明的常識,但筆者建議從“事前預防”與“事后救濟”兩個方面具體分析主體地位,其分別對應消費者“信息獲取能力不足”以及“實力弱小、維權困難”這兩大困境。
目前的立法實踐一般著眼于“事前預防”,即強調經營者信息公開以保證金融消費者進行合理判斷,而甚少提及“事后救濟”中的傾斜保護,以致部分學者認為特殊保護的原因僅在于主體無法獲得真實、有效的信息,卻忽略了其自身實力大小對救濟效率的影響,認為那些“實力不對等,但信息對稱”的主體不屬于金融消費者。但我們很難將一位雖然具備專業金融知識卻清貧的教授排除在特殊保護之外,而顯然這樣的主體可以憑借其專業知識獲得足夠信息。因此在判斷主體是否屬于金融消費者時,其事前與事后的地位都不能忽視。在“事前預防”中,除監管機構通過各種規定公開市場信息之外,消費者本身的素質亦是一大關鍵,而消費者的技能水平并不能孤立地看待,需要結合市場大環境進行綜合評判。
傳統實體市場的信息獲取并不復雜,消費者只需要得知產品的基本信息如產地、生產日期等即可做出大致正確的判斷,故而此時法人相較于自然人確有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
要在現實生活中的的實際情況是比較復雜的,當然具體問題要我們具體是分析。如果您情況比較復雜,本網站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骨折十級傷殘能賠償金
2021-01-04試用期不簽合同誰吃虧
2021-02-02協議離婚雙方多久能離婚
2021-03-16武漢購房政策有什么
2020-12-07物業發現違建如何處理
2020-11-30簽訂集體勞動合同的程序是什么
2021-01-02勞動糾紛處理時效
2021-03-13辭退后有工資嗎
2021-01-08保險合同必須書面生效嗎
2021-01-22車主無責保險拒賠車損合法嗎
2020-11-14交通責任認定書下來保險就可以賠款嗎
2021-02-11保險公司賠付交通費嗎
2020-12-20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八條
2021-01-15投保人在保險投保時應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
2020-12-29不足額保險
2020-12-14土地承包與土地流轉有什么不同嗎
2021-03-19農村大力拆除空心房的原因是什么拆遷補償又是多少呢
2021-02-24高鐵拆遷的補償方式有幾種
2021-01-20申請信息公開對提高征地拆遷補償有什么作用
2021-02-10征地拆遷補償標準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