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些國有大商場或者有服務保證、信譽良好的商店,如非經營者故意,均可按照店內的服務公約、章程,找營業員說明情況,提出要求,盡量做到心平氣和,以免把事態弄僵。如營業員不認帳甚至惡言相向,則可找到商場(店)的負責人講清情況,提供證據,提出要求。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消費者證據確鑿,說理透徹,要求合理,大多數商場(店)為了維護自己的信譽、聲譽、會給予恰當處理的。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商場,在商業競爭中,不會不考慮商場的社會聲譽。
但消費者在直接找經營者協商和解時,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當消費者的人身權利和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經營者對消費者的侵害行為手段惡劣,便不能大事化小,接受經營者的降級處理,尤其是構成刑事責任的,更不能姑息待之,直接協商和解了事。
二、當遇到商品質量問題時,如商店推卸責任,認為是生產廠家的過失,要求消費者直接找廠家交涉時,消費者不要讓商店和廠家當作“皮球”踢來踢去。要有清醒的法律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向消費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于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于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顯而易見,消費者索賠的主要對象是銷售者即經營者。而且我國法律將向銷售者還是生產者要求賠償的選擇權,明確地付予了消費者。
三、當消費者因質量和服務問題與商店交涉、協商,切不可為店堂內的規則所約束,尤其是一些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這就使經營者在與消費者協商解決爭議時,自行制訂的一些不合理、不平等的服務規定趨于無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處罰立案后多長時間做出
2021-01-04立約定金協議怎么寫
2021-03-09稅收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
2021-01-09婚前財產沒有財產公證,離婚時怎么分割
2021-02-01債務人可以放棄遺產繼承嗎
2021-03-03未領結婚證同居 能向法院訴訟離婚嗎
2020-11-19女方出軌男方提出離婚需要什么證據
2021-02-25代位繼承的取得要求是什么
2020-11-07債務危機有哪些救濟途徑
2021-01-03駁回原告訴訟請求訴訟費要退回嗎
2021-01-07無產權證房產轉讓可否公證
2021-03-04用人單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是勞動關系成立的前提條件
2021-02-05恢復勞動關系裁決書什么時候生效
2021-01-14有建筑資質承接勞務分包是否有效
2020-12-23負債與勞動糾紛如何區分
2021-03-21企業財產最低起保費是多少
2020-12-19簽訂水路貨物運輸合同應掌握哪些知識
2020-12-10合同糾紛:保險人應對保險合同盡說明義務
2021-01-29車被石頭剮蹭能保險理賠嗎
2021-01-08機動車損失保險的證明材料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