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投放危險物質罪所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國家對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的禁止性管理秩序及社會公眾的人身安全及公私財產安全。本罪行為人務必實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抑或投放了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投毒案件的直接后果是致受害人受傷或死亡,直接影響家庭。
二、構成要件
主體方面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成為本罪主體。根據本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投毒罪,危害公共安全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既可以出于直接故意,也可以出于間接故意。所謂故意,也就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投毒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有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人死傷或公私財產的大量損失,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投毒的動機可以是各種各樣,但不同的動機并不影響定罪。
客體方面
本罪侵犯的客體要件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這是投毒罪同使用投毒方法實施的故意殺人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其一,行為人投放的必須是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危害人的生命、健康或牲畜、禽類、水產養殖物安全的危險物質。其中,毒害性物質是指含有毒質甚至腐蝕性的有機物或者無機物,如砒霜、敵敵畏、氰化鉀、西梅脫、硝酸、硫酸、1059劇毒農藥等;放射性物質是指通過原子核裂變時放出的射線發生傷害作用的物質,如鐳、鈾、鈷等放射性化學元素;傳染病病原體是能夠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如炭疽、霍亂等傳染病病菌、病毒。鴉片、大麻、嗎啡等雖然也是毒物,但不包括在投毒罪的毒物之中;
其二,投放行為必須危害公共安全。即該行為已經對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牲畜和其他財產造成嚴重威脅或嚴重損害后果。或者己威脅到不特定多人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
本罪是危險犯,其成立并不需要出現不特定多數人的中毒或重大公私財產遭受毀損的實際結果,只要行為人的行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即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存在即可。如左某因工作和家屬安排等問題與領導龍某發生矛盾,由對龍的不滿情緒發展到投毒報復。某日,左某從家里存放的三種農藥中選擇了毒性較低的殺蟲咪,用青毒素瓶裝了一瓶,趁龍家無人之機,投放在龍家的飲水缸里。由于龍的妻子及時發現,未造成后果。此案中,左某由不滿發展到投毒報復,主觀上具有投毒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將農藥殺蟲咪投放到龍家水缸內的行為,由于龍某上有老母下有妻女以及親友等。這些人(還包括家禽、牲畜等財產)都可能受到毒害,因此,左某投放毒物的行為雖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以及家禽、牲畜等財產的安全,已構成投毒罪。即其行為針對的并不是龍某一個人,而是不特定的多數人。
投放行為的主要方式:一是將危險物質投放于供不特定人飲食的食品或飲料中;二是將毒物投放于供人、畜等使用的河流、池塘、水井等中;三是在一些公共場所釋放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
三、處罰
根據刑法第114條規定,犯投放危險物質罪的,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第115條規定,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損害極端嚴重的,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申請強制執行結案了但沒結錢怎么辦
2021-03-09交通事故雙方同等責任對方沒保險怎么辦
2021-02-26商業銀行承擔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0違反競業限制造成實際損失如何舉證
2020-12-11放棄競業限制補償金有效嗎
2020-11-19工作未滿兩年被裁員怎么補償
2021-03-20壽險理賠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1-01-22保險理賠中保單維護需要注意的細節有什么
2021-01-11單位不辦保險,員工辭職遭索培訓費
2021-01-21孕婦摔傷為何不獲賠 保險公司以免責拒賠
2021-02-25補償性保險合同與給付性保險合同的區別有哪些
2021-02-23解釋保險合同條款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2020-11-20網上意外保險理賠流程
2021-03-24誤報年齡保險有何特別規定
2020-11-15保險報案沒理賠算騙保嗎
2021-02-15土地承包的經營權證是什么意思
2020-12-13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特征以及概念是什么
2020-12-02拆遷安置房名額轉讓協議糾紛怎么解決
2020-11-24除了搶種搶建,還有什么方法能提高征地拆遷補償
2021-02-16沒有房產證的房子拆遷如何補償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