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詐騙的手段進行非法集資是一種犯罪,可能構成集資詐騙罪。集資詐騙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集資,是一種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獲取私人財產的行為,嚴重擾亂了金融市場的秩序。集資詐騙罪的量刑與集資數額有關。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整理一下相關的知識。
貸款詐騙數額怎樣計算
個人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
單位進行集資詐騙,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在15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巨大”;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
集資詐騙的數額以行為人實際騙取的數額計算,案發前已歸還的數額應予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廣告費、中介費、手續費、回扣,或者用于行賄、贈與等費用,不予扣除。行為人為實施集資詐騙活動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歸還可予折抵本金以外,應當計入詐騙數額。
二、集資詐騙罪怎樣認定
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行為。集資詐騙罪的犯罪主體在主觀方面是以牟取非法利益為目的,自然其在犯罪行為的發生過程中,是通過行為人預先的利弊權衡與理性計算后付諸實施的,而不是憑一時沖動發生的激情犯罪。即當其在面臨多種行為選擇時,在選擇是否實施犯罪行為時犯罪主體會思考、會計算,對各種行為的成本與收益作理性的比較和分析,并且按照對自身資源的最優化的原則行事。只有當集資詐騙行為人認為預期犯罪收益大于犯罪成本,能夠產生犯罪效益時,才會考慮實施犯罪行為。
司法實踐中,集資詐騙行為與一般正常合法的集資行為(尤其是與集資經濟合同糾紛)之間的界限有時往往容易混淆。區分的關鍵是要進行認真的綜合考察:
(1)考察行為人的目的,即考察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正常合法的集資行為,無論是否發生集資糾紛,雙方當事人在簽訂集資合同時,主觀上均不存在無償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或目的;而集資詐騙罪的行為人則在主觀上有占有他人集資款或物的故意,其與他人簽訂集資合同并不是為了履行合同,而只是作為一種詐騙的手段,因為在簽訂集資合同時,行為人已經具有了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2)考察行為人集資的方法,即考察行為人是否采用了欺騙的方法。一般來說,正常合法的集資行為,并不需要采用欺騙的方法,也不會用欺騙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集資目的;而集資詐騙罪的行為人則必須使用欺騙的方法,使人上當,從而達到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3)考察行為人履行集資合同的能力和誠意。一般而言,正常合法的集資行為當事人,對集資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在客觀上有完全履行能力或部分履行能力,且在主觀上有履行的誠意并作了一定的努力;而集資詐騙罪的行為人則根本無履行合同的誠意,也不會為合同的履行作任何努力。
(4)考察行為人違約后的態度。正常合法的集資行為的當事人,在違約后不會故意逃避責任;而集資詐騙罪的行為人則必然會采取潛逃抵賴等方法進行逃避,使投資者無法追回。
三、集資詐騙罪怎么處罰
《刑法》
第一百九十二條?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是否構成集資詐騙罪需要從行為人的目的、集資方法、履行合同的誠意以及違約后的態度等方面進行考察。對于集資詐騙數額如何計算的問題,我們應該以實際騙取的數額來進行計算,除此之外,仍然需要區分單位以及個人。律霸網小編在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避免掉入非法集資的陷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轉包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0-11-13國有企業黨組織工作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05公司分立建筑資質如何分立
2020-12-23填詞翻唱歌曲侵權嗎
2021-03-05什么是累犯?什么是自首?
2021-01-16上下班工傷鑒定標準范圍
2021-02-13九級傷殘等級評定標準和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04違約方以公文形式解除合同有效嗎
2020-12-07婚內能主張居住權嗎
2021-01-06勞動合同糾紛管轄法院
2020-11-29宜昌市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0雇傭關系能申請工傷嗎
2021-01-09夫妻共同財產有沒有包括保險
2020-11-22保險公司超過判決書規定日期不給錢有什么辦法
2021-02-10本案受讓人是否享有保險利益
2020-12-132020年保險公司訴訟費賠償費
2021-01-29兒童車禍理賠范圍是什么
2021-02-04交通事故保險理賠有哪些基本程序
2021-02-24投保后需要維護保險標嗎
2021-03-2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