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最輕量刑是什么
根據《刑法》第234條的規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起刑為10年,適用死刑。在刑事訴訟事務中,“以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及家屬積極作出民事賠償作為酌定情節在量刑中被充分考慮”已在司法實踐中被普通運用。因此,民事賠償部分的解決將直接影響對犯罪嫌疑人判處實刑的期限。
就故意傷害(致死)的案件而言,如在基層法院提起公訴,則一般對犯罪嫌疑人比較有利,既不會判處無期以上徒刑,如果積極賠償,則一般在12年左右;如在中院提起公訴,即使積極賠償,最終也會使用上刑限。
故意殺人(既遂)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區別在于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如果行為人的故意內容是殺人,那么就成立故意殺人罪,如果行為人的故意內容是傷害,雖然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但是也僅成立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
法律依據:《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罪;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情形
故意傷害致死的成立,客觀上要求傷害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主觀上要求行為人對死亡沒有故意,但具有預見可能性。既然是傷害致死,當然應將死亡者限定為傷害的對象,即只有導致傷害的對象死亡時才能認定為傷害致死。但對于傷害的對象不能作僵硬的理解,尤其應注意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
簡言之,在傷害對象與死亡者不是同一人的情況下,應根據行為人對死亡者的死亡是否具有預見可能性以及有關事實認識錯誤的處理原則來認定是否傷害致死。
(1)如果行為人甲對被害人乙實施傷害行為,雖然沒有發生打擊錯誤與對象認識錯誤,但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同時傷害丙卻仍然實施傷害行為,因而造成丙死亡的,應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
(2)如果行為人A本欲對被害人B實施傷害行為,但由于對象認識錯誤或者打擊錯誤,而事實上對C實施傷害行為,導致C死亡的,應認定為故意傷害致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根據處理事實錯誤的法定符合說,刑法規定故意傷害罪不只是為了保護特定人的身體健康,而是為了保護一切人的身體健康;只要行為人有傷害他人的故意,實施了傷害他人的行為,結果也傷害了他人,就成立故意傷害罪,而不要求其中的“他人”完全同一。故意傷害致死也是如此。B與C的身體均受刑法保護,發生對象認識錯誤或打擊錯誤并不影響A的傷害行為性質,理當以故意傷害致死論處。
(3)如果行為人張三對李四實施傷害行為,既沒有發生事實認識錯誤,也不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同時傷害王五,由于某種原因致使王五死亡的,則難以認定張三的行為成立故意傷害致死。
在故意傷害的情況下,不管最終造成的結果如何,其實行為人都是需要對受害人作出民事賠償的。而構成刑事犯罪的情況下,如果可以積極的進行賠償,爭取到受害人及其家屬的諒解,那么這對最終的判刑也是會有影響,法官往往都是會酌情考慮這一情節的。
2020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賠償標準
故意傷害致死量刑是怎樣的
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罪的區別有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未設立股東名冊怎么辦
2021-01-25離婚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2021-02-21超過強制執行時效可以再次訴訟嗎
2020-12-13賠償協議未按時間打款怎么辦
2021-02-25住宅小區內發生車禍責任怎么劃分
2020-11-19學生牙齒跌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15患病職工合同期已滿可以終止勞動合同嗎
2020-11-17被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怎么辦
2021-01-29怎么確認勞動關系
2021-01-10非法使用外國勞工如何處罰
2021-03-23合同爭議是否應該先仲裁再訴訟
2020-11-24丟貨了公司就不發工資可以嗎
2020-12-25產品質量責任險中的賠償處理方面有什么規定
2021-02-08出事故了修車花了八萬多,第二年保費怎么加
2021-02-18人身保險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7人身保險新型產品精算規定
2021-01-01服兵役還有失業保險金嗎
2021-02-13企業財產保險保費率是多少
2020-12-23沒資格證開車保險陪嗎
2020-12-03交保費后還未出保單即發生事故,保險公司是否應擔責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