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繼承權的行為有效嗎
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2006年年初,李某向張某借款5萬元做販賣蔬菜生意,由于車輛在外地發生交通事故,致使李某喪失償還能力。2006年底,李父病故,留下價值約60萬元的房產一處。李某放棄繼承權,將其父遺產全部歸其母所有。張某將李某訴至法院,要求確認李某放棄繼承權的行為無效。
分歧
針對李某放棄繼承權的行為,合議庭有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繼承權的取得是基于特定的身份關系,單方面拒絕財產權益的增加,是人格自由權的體現。本案李某放棄行為并不違背私法自治原則,因此,該放棄行為有效。
第二種意見認為,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法律行為,侵害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應確認該行為無效。
評析
律霸網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是:
我國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在大陸法系常被稱為債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一項重要的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守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該規定實質上是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即任何權利的行使不能損害他人的正當、合法權益,否則便是濫用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意見》第四十六條規定:“繼承人因放棄繼承權,致使不能履行法定義務的,放棄繼承權的行為無效”。繼承人放棄繼承本身并不違反法律規定,但如果侵害或危及他人合法權益時應當予以限制。且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本案中,李某在無力償還張某借款時享有繼承權而放棄繼承,主觀上具有惡意,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其放棄繼承權侵害了張某對其享有的債權,且李某享有繼承權財產價值顯然遠遠高于該負的5萬元債務,如李某放棄繼承權的行為有效,使其不能償付債務,違背了立法目的,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機構怎么規定
2021-02-13銀行可以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嗎
2021-03-01質押條款是否可以取代質押合同
2021-01-03車禍評殘九級怎么賠償
2021-03-16女方出軌男方提出離婚需要什么證據
2021-02-25法律上對繼承權的順序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15可變更勞動合同的情況有哪些
2020-11-23試用期正常離職不給工資怎么辦
2020-11-08雇傭關系的賠償責任是什么
2021-02-25勞務外包用工單位要繳哪些稅
2021-03-09調解協議能經過法院確認效力嗎
2021-01-29投資者購買分紅保險應避免的“三個誤區”是什么
2020-12-19怎樣才能用仲裁方式解決保險合同糾紛問題
2021-01-09應怎樣投保“不計免賠特約保險”
2021-02-16人身保險可以適用代位追償嗎
2021-02-18生育保險是否屬工資福利
2021-01-28貨車沒有營運證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1-01-20怎樣確定保險責任與保險事故
2021-01-09對保險公司的組織機構的規定是怎么樣
2021-02-02郭律師提醒2012年7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