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第73條規定:“國家財產屬于全民所有。國家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私分、截留、破壞。”較之其他所有權形式,國家所有權還具有自己最重要的法律特征,即所有權主體的唯一性。國有遺產是全民所有的財產,只有代表全國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國家才是國有遺產所有權的唯一主體,才能對其所有的遺產擁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地方各級政府沒有對其進行處分的權利。
因此,一些地方在未經國家授權或未經法定程序批準的情況下,以遺產所有者“身份”擅自處置世界遺產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即便在決策過程中組織過專家評審,卻依然是侵犯國有遺產國家所有權的非法行為。如果認為地方各級政府都能處分國家遺產,就容易導致地方為了地方利益和經濟利益而對遺產進行輕率處理,從而造成國家遺產的破壞,損害的將是國家和民族的全局和長遠利益。因此,從我國遺產被破壞的現實和原因看,當前特別要重申和強化國家遺產的國家所有權及處分權,并建立相應的國家遺產處置決策機制,以有效行使國家遺產的處分權。
在當前我國遺產管理實踐中,遺產處置決策行政化,缺乏科學、完備的遺產論證和決策機制,評審專家人情化,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遺產處置決策上,由于國家還沒有建立起科學的完備的遺產處置決策機制和強制性的規范,這就給一些地方擅自處置國家遺產以空間。
地方政府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處置國家遺產,有的雖也邀請了有關專家進行論證,但是主導決策意見的依然是地方政府或其有關部門。事實已經表明,地方政府的利己動機和簡單、草率決策在實踐中容易造成一個又一個無法挽回的遺產被毀事件。
處分權不同于行為能力。行為能力是民事主體使法律行為發生效力的能力,影響法律行為的效力。處分權也影響法律行為效力,但應將處分權與行為能力予以區分。行為能力乃是行為人本身的一種能力,“系就權利主體的性能而言”,屬于行為人本身性質固有因素。處分權表現的只是處分人與被處分權利之間的一種關系,即被處分權利屬于處分人自由支配之列。正是因為行為能力是人的內在因素,所以不能由人依其意思進行變動,而處分權既然是一種人與權利之間的結合關系,自然需要依權利人意思進行變動,從而發生處分權移轉于他人等。崔*遠將處分權解釋成為處分能力,認為是與權利能力、行為能力、清償能力、經營能力等并列為影響合同效力的因素。這種見解將“處分權”中的“權”字替換為“處分能力”中的“能力”,但“權”與“能力”顯然不等值,例如,“清償能力”不能替換為“清償權”,“行為能力”不能替換為“行為權”。這種近似概念的替換,混淆了不同法律制度的性質差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貸款擔保證明及所需材料有哪些
2020-12-02專有技術侵權糾紛是否適用專屬管轄
2020-11-24二審先予執行費用
2020-12-27倒車輕微碰撞算是肇事嗎
2021-01-29擔保合同應該采取什么形式
2021-01-06簽派遣勞務合同應該注意什么區別
2020-12-05勞動訴訟的審理程序是什么
2021-01-09人身意外傷害險有什么獨特的特點
2020-12-11空運險種被保人的義務
2021-02-24保險合同必須要有保險經紀嗎
2021-03-06車撞犬引發的保險理賠問題
2021-01-05長期健康保險產品是否有合同猶豫期
2021-03-25汽車刮蹭怎么申請理賠
2021-03-18避免保險合同糾紛應該注意些什么
2020-11-23車險拒賠可以起訴業務員嗎
2021-01-12什么情況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
2021-03-14土地轉讓形式
2021-02-03老小區拆了如何補償
2021-03-142020最新企業拆遷補償標準
2021-01-04拆遷安置房屬于什么房,經適房和拆遷房有什么區別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