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意殺人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故意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和錯綜復雜的。常見的如報復、圖財、奸情、拒捕、義憤、氣憤、失戀、流氓動機等。動機可以反映殺人者主觀惡性的不同程度,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
(3)故意殺人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夠獨立呼吸并能進行新陳代謝的活的有機體,是人賴以存在的前提。
(4)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
1、行為的非法性,即沒有非法阻斷的理由。有合法依據的行為則不能成立故意殺人罪,如正當防衛中殺死不法侵害者、對死刑犯依法執行死刑等。
2、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行為可以是積極的作為,如匕首殺人、利用他人或動物殺人等;也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如母親不給嬰兒喂奶導致其餓死、有贍養義務的人對被贍養人不讓吃喝致使被贍養人死亡等。不作為方式的故意殺人比較少見,一般要求行為人對防止被害人的死亡負有特定義務為前提,這種責任或義務的形式或者基于身份、職務,或者基于先前行為,如一成年人帶一未成年外出,在遇野獸侵害時,有能力救助而不救助,放任其死亡結果的發生,就是以不作為的方式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
3、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犯罪既遂的情況下,行為必須與死亡結果之間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故意殺人的行為方式,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前者指使用犯罪工具或不使用犯罪工具,以積極的或者攻擊性的行為殺害他人,后者則是指以消極的,應當履行某種特定的作為義務而不履行,使他人死。在司法實踐中,前者的認定一般不困難,而后者的認定則要復雜得多。問題的復雜性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如何認定被告人是否負有防止或阻止死亡發生的義務,另一個是如何認定被告人的不作為與死亡的因果關系。
刑法理論上,關于確定行為人負有特定的作為義務的根據,一般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上明文規定的特定義務。
2、由于行為人的職務或業務而產生的實施其職務或業務上規定的活動的義務。
3、由于行為人實施的法律行為,而引起的義務。
4、由于行為人先前實施的行為,使某種合法權益處在遭受嚴重損害的危險狀態,該行為人就負有采取積極行為阻止損害結果發生的義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鑒定和醫療事故處理程序
2021-01-12征地協議書無效可以起訴嗎
2020-11-22批準環境影響報告書需要些什么步驟
2021-03-06老年人沒有生活來源怎么辦
2021-02-14簽訂合同包括哪些條款
2021-01-16結婚程序有瑕疵如何處理
2021-03-19什么情況下交警應該回避
2020-12-31雙倍賠償金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29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的職責包括哪些
2020-12-08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政府會處理嗎
2021-01-03校園欺凌會被開除嗎
2021-01-15房產未滿兩年贈與過戶怎么交稅
2021-02-14勞動合同續訂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01企業法定代表人是否有勞動關系
2021-02-03為何高管人員勞動爭議訴求難以得到法院支持
2020-12-23勞動爭議仲裁和解與仲裁調解的區別
2020-11-25降低損失的退保技巧有哪些
2020-12-22投保人壽保險可能會存在哪些誤區
2020-12-282020遼寧企業三險比例
2020-12-11飛機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