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一種主觀心理態度。其中,明知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并且希-望其發生的心理態度,是直接犯罪故意;明知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并且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是間接犯罪故意。犯罪目的是行為人積極追求、力爭實現的目標。因此只能存在于持有希-望的意志因素的直接犯罪故意之中。而在間接犯罪故意情況下,行為人在意志因素上對犯罪結果所持的是不排斥、也不追求的放任態度.他不具有積極追求、力爭實現某一個特定犯罪結果的主觀心理.所以沒有犯罪目的。
我國刑法明確規定,非法占有他人則物的犯罪目的是合同詐騙罪的定罪必備要件,所以合同詐騙罪只能由直接犯罪故意構成。目前在刑事司法實踐中,遵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對于在間接犯罪故意心理支配下的涉及合同的犯罪行為,無論如何都不能以合同詐騙罪定罪處刑。但在理論界有些學者提出合同詐騙罪的主觀方面還包括間接故意。他們認為,行為人根本無履行合同能力時通過欺騙與對方訂立合同,然后再想辦法,有辦法就履行,沒辦法就不履行。這種行為人在主觀上的心理特征,恰恰是明知無履約能力和簽約條件,可能會由此給對方造成嚴重后果,而對之持放任態度。還有人認為,行為人在訂立合同時,對自己是否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尚無把握,而把履行合同的能力寄托在將來的時運上。合同訂立后,先將對方的定金、預付款據為已有,然而對履行合同抱著漠不關心,聽之任之的態度,有辦法就履行,沒有辦法就不履行。如果實際上最后沒有履行合同,而是把已得到手的財物非法占有,這種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度應屬間接故意。
筆者認為,合同詐騙行為人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行為人對損害他人財物這一結果必然持積極追求的態度。就合同詐騙罪而言,其犯罪故意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使對方當事人陷于錯誤認識的詐騙行為,從而占有對方財物的主觀心理態度。行為人將定金、預付款占為己有,是行為人通過實施簽約、要求對方履行、接受履行等一系列積極追求行為發生的結果。從行為人的主觀看,他只可能是希-望占有他人財物,不可能是放任。行為人放任的主觀心理態度針對的不是占有財物,而是合同的履行與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父母離婚后子女有贍養義務嗎
2020-11-16強制執行債權文書公證程序
2020-12-26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標準
2020-11-10繼子女繼承了生父母的遺產,就沒有資格繼承繼父母的遺產嗎
2021-01-13要約失效的要求有哪些
2021-01-10合同內服務到期沒履行怎么辦
2021-03-06開發房地產合同范本
2021-01-29辭職法律如何規定
2021-01-15自助寄存柜中丟包,超市有責任嗎
2020-12-29貨物運輸保險糾紛案例
2021-03-17再保險合同業務有哪些
2020-12-13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保險責任糾紛中有哪些常見法律問題
2021-02-06本起保險合同糾紛應如何認定
2021-03-16家庭財產保險理賠程序
2020-11-18用假手續取得保險理賠算騙保嗎
2021-02-03車險理賠流程一覽
2021-02-03人身侵權與保險理賠是否兼得
2020-11-12失業保險基金的構成
2021-02-02車輛保險合同的管轄權怎么認定
2021-02-28車禍致殘的理賠項目有哪些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