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
1.實際認識和認識能力相分離。
2.應為行為和實際所為不一致。
3.主觀愿望與客觀效果相矛盾。
構成要件
1.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過失心理
2.行為必須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從刑法分則的規定看,這些結果一般都是較為嚴重的結果。刑法第330條和第332條除外
3.必須有處罰該類過失犯罪的分則性明確規定。
性質
1.過失犯罪行為本身蘊涵著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會的行為。
2.過失犯罪行為本身是錯誤行為,即屬于不適當的、應當受到譴責的行為。
3.一般情況下,過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嚴重危害社會的結果時刑法才將其規定為犯罪,行為人才承擔刑事責任,所以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是表現在主觀意志上,而是體現在客觀效果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及第三方的工傷保險怎么賠償
2021-03-20勞動爭議糾紛怎么調解
2021-03-03職工醫療保險沒交單位有責任嗎
2020-12-11自然人有維護生命尊嚴的權利嗎
2021-01-18集體企業改制后對職工如何安置
2020-12-08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
2020-12-28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會產生什么后果
2021-02-14小產權房子能做抵押貸款嗎
2021-03-08房屋產權證明辦理手續是什么
2021-03-01北京樓市調控細則15條正式出臺(全文)
2020-12-23新入職員工當月應扣培訓費嗎
2021-01-07公司規章是否必要
2021-02-03試用期辭退的條件有什么
2021-03-24開發商未按時交付房屋,違約金應如何計算
2020-12-08勞動糾紛調解找誰
2020-12-16自駕游如何投保交通事故意外險
2021-03-14交通意外責任如何劃分
2020-12-18提單責任險保險合同糾紛的法律問題初探
2021-01-27此人身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14意外傷殘理賠手續是什么
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