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使用權的取得劃撥和出讓的區別是什么?
土地使用權的取得劃撥和出讓的區別在于:
1、土地性質的定義
在我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取得方式分為出讓和劃撥。
出讓指國家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出讓給土地使用者,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劃撥指土地使用者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在交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后所取得或者無償取得的沒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它屬于行政行為,而非民事行為。在劃撥時,一般不設定土地使用權的期限,但設定了一定的限定條件,不得轉讓、出租和抵押。
2、取得方式不同
出讓:商品房建設用地原則上應該以招標、拍賣、掛牌的有償方式取得,嚴格限制以劃撥方式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
劃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
3、權利義務關系不同
出讓土地是一種獨立的物權,使用權人具有法定范圍內任意的處置權,如轉讓、出租和抵押等。
劃撥土地的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的權利義務沒有明確界定,使用權人在行使財產權利時要受所有權人的控制或干擾,還不能成為一種完全意義上的獨立物權。
土地性質出讓和劃撥的共同點
1、都是土地的流轉;
2、土地的性質都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
土地性質出讓和劃撥的購房影響
劃撥土地在使用權限上一般沒有明確限制,無需繳納土地出讓金。只可以使用、收益,不可以轉讓、抵押、出租,如果要轉讓、抵押、出租要補交土地出讓金。因此,出讓取得的土地使用權交易時不存在額外的費用,如果是劃撥的土地在交易時要補交土地出讓金,進而增加交易成本。
土地性質是劃撥和出讓在土地證上有區別嗎?
1、土地使用權劃撥:劃撥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有具體使用期限。使用的權限不一樣,土地使用者以向國有土地的擁有者代表支付出讓金為對價而原始取得的有期限限制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2、安置等費用后將該幅土地交付其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十二條對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取得途徑進行了規定,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
綜上所述,公民在得到特定的土地資源前提一定是從他人手中固有的權利中轉移得來的,但是土地在轉移過程中會因為劃撥或者出讓的性質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效果,但實際上劃撥有比較強的國家行為的定義而出現糾紛時不能參照出讓的訴訟程序進行。
2020最新劃撥土地使用權抵押程序是怎樣的?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程序是怎樣的
土地出讓金計算方法,繳納的標準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買賣合同運輸到達前誰承擔風險
2021-02-04對方虛假數據下簽的合同有效嗎
2021-01-10個人購買住房是否免征印花稅
2020-12-27未簽訂勞動合同如何認定勞動關系
2020-11-12變更公司名稱有什么程序
2021-01-17正常離職后簽了保密協議有補償金嗎
2021-01-23意外險報銷的流程是什么樣的,需要哪些材料
2021-03-09交通工具意外險的保險條款有哪些
2021-01-26家庭財產保險不承保的財產有哪些
2021-03-22保險公司是否賠償怎么判斷
2021-03-22人身保險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7離婚給孩子交的保險能分割嗎
2021-03-25怎么對保險業非法集資處理
2020-12-07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向誰索賠,索賠的流程
2020-11-24劃撥土地轉出讓怎么計算價格
2021-03-18購買沒有獨立產權的房子有哪些弊端
2021-01-09房屋拆遷補償款包括的內容有哪些
2020-12-27舊城改造和棚改有什么區別哪個補償更高
2020-12-18拆遷安置房合同是怎樣訂立的
2021-01-16公路擴建占房補償標準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