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逃逸行為的構成要件
在交通肇事罪認定中必須同時具備以下要件才能認定構成逃逸:
發主了交通事故,構成交通肇事罪
它是指違反了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但并不要求必須是發生了重大交通事故才能構成。依據《解釋》第2條第2款第項之規定,如果行為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交通事故,但僅致一人重傷,并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如果存在逃逸行為的,仍然可以認定構成交通肇事罪。
主觀上明知或者可能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罪主觀上為過失,但逃逸行為主觀上是故意。行為人雖然在交通活動中致人傷亡,但其主觀上并不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自然不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說法,因此不能認定構成逃逸。因其離開事故現場造成傷者死亡的,也只能依基本犯罪構成的量刑幅度予以處罰。
當然,在司法實踐中判斷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時,主觀上是否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有一定難度,但我們不能因此而采取不論行為人主觀認識如何,只要客觀上發生了交通事故,且行為人駕車離開事故現場就武斷地認定行為人逃逸,這對于行為人而言也是不公平的。事實上,在某些案件中確實存在行為人主觀上并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交通事故的情況。
1999年,某駕駛員駕駛一輛裝滿貨物的大貨車高速行駛在國道324線莆田路段,突然看見一行人橫穿馬路,駕駛員緊急向左避讓,但行人還是被車的右后輪帶倒并被碾壓當場死亡。由于車輛載貨很重且車速較快,加之車窗緊閉,事故發生后駕駛員沒有聽見異常聲音,車輛沒有明顯晃動,駕駛員以為已避開行人,繼續駕車前進,在距離事故發生路段20公里處檢查站被查獲,其車輛右后輪及備用胎上粘有大量死者的腦組織。在上述案例中只能認定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而沒有逃逸這一加重處罰情節。
盡管從證據上認定行為人是否知道事故發生存在一定困難,但實踐中仍然可以從相關情況判定行為人的心態。如:事故發生后行為人是否不合理改變既定的或正常的行駛路線;是否無正當事由對車輛進行沖洗或修理;事故發生后是否突然加速駛離現場或者在發生事故的一剎那降低車速后隨即加速離開等等。在處理交通事故中,經常出現的情況是,當行為人遇到緊急情況時采取了相應措施后,卻并不確定是否發生了交通事故,但還是駕車駛離了現場。對于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應認定行為人對于事故的發生是明知的,即知道自己可能發生了交通事故,卻沒有停車察看情況,采取放任態度,其根本動機也是出于逃避法律追究。有的肇事者對于可能發生事故的情況,往往采取先駛離事故現場再停車查看的作法,這也充分證明了其在事故發生時的放任心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要如何約定夫妻之間財產的所有權
2020-12-30房屋相鄰權糾紛與時效有否關系
2020-12-20酒駕輕微事故車子要扣多久
2021-03-14偽造人事檔案如何處罰
2021-03-17區別夫妻共同債務以及個人債務應該怎么舉證證明
2020-11-29學生在體育課上受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03通過房產中介買賣房屋有何風險
2021-03-18買方賣方仍應支付中介費嗎
2020-11-29競業限制補償金比例是什么,競業限制補償金有什么規定
2021-02-20勞動仲裁訴訟到法院需要什么材料
2021-02-23計算出口產品責任險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1-03-01保險公司再保險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1-02-16離婚時夫妻雙方為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怎樣分割
2020-12-22道路交通事故認定與保險合同條款解釋發生沖突應如何解決
2021-01-16人壽保險理賠手續是什么,理賠標準又是怎么樣的
2021-01-17關于保險受益人的順序
2021-02-03人壽保險金的給付方式
2021-02-08如何確定家庭財產險的保險金額?
2020-12-08虛假林木承包合同有效嗎
2020-12-07內部承包合同具備哪些效力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