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釋的概念
假釋是我國教育改造犯罪分子,促使犯罪分子認罪服法的一項重要的刑罰執行制度。假釋的意思是針對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為其在刑罰執行的過程中確實有認罪悔罪表現,不致于再危害社會的,在執行一段時間的刑罰后,附有一定條件的將其提前釋放的一種制度。
假釋的條件
假釋制度的實施也有一定嚴格的程序規定,適用假釋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第一是適用假釋的對象只能是被判處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判處拘役、管制的犯罪分子因刑期較短,或者沒有關押,不適用假釋。
第二是適用假釋的犯罪分子,必須已經執行一定時間的刑罰。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已經執行原判刑期一半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已經執行10年以上的刑期。因為只有執行一定期間的刑罰,才能體現刑罰的嚴肅性,才能通過教育改造使犯罪分子不再危害社會。
第三是犯罪分子在執行刑罰的過程中,認真遵守監獄的規章制度,接受教育改造,通過教育、改造和學習,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有深刻的認識,并以實際行動來證實自己確實痛改前非,改惡從善,釋放出獄后不會重操舊業或者繼續從事違法犯罪活動,這也就是說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危害社會。
以上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少任何一種條件,都不能適用假釋。
假釋的考驗期
假釋的考驗期與犯罪分子沒有執行完畢的剩下的刑期相同。對于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內,由該犯罪分子戶口所在地或者常年居住地的公安機關進行監督執行。在假釋考驗期內,如果犯罪分子再犯新罪的,應當撤銷假釋,將犯罪分子收監執行,將原來沒有執行的刑罰與對新罪所處的刑罰,按照數罪并罰的規定,重新確定應當執行的刑罰;如果犯罪分子有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但還沒有構成新的犯罪的,公安機關可以向原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銷假釋的建議,人民法院裁定撤銷假釋的,由公安機關將犯罪分子送到原來執行的監獄收監。如果沒有發生上述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由公安機關向犯罪分子和當地群眾、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公開宣告假釋期滿。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確定負有刑事賠償義務的機關
2021-01-18在先債權能否對抗已登記的物權
2021-02-21履約保證金不等同于違約金
2021-03-22怎樣變更監護人具備的條件
2020-12-19離婚后繼父有權探望繼子嗎
2021-01-06交通事故如何處理及交通事故處理技巧
2020-11-25交通肇事罪一般判幾年
2021-01-07房產抵押注銷后還能調取嗎
2021-01-16超越代理權的行為有哪些
2021-02-23買的安置房現在房產證下來對方不配合過戶怎么辦
2021-02-14實習期的員工辭職書范文是怎樣的
2020-12-11壽險理賠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1-01-22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有哪些
2021-01-17“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是否可以作為雙方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0-12-05對保險合同效力有什么規定
2021-01-05出境旅游保險怎么買
2021-02-08海上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3-16重復保險如何賠付
2021-02-08購買財產保險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2021-03-21投保人在投保時要保護自己的利益應該如何處理呢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