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嫌酒駕肇事逃逸如何處罰?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 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原來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條例規定;
1、肇事后逃逸的,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應當負全部責任;
2、吊銷駕駛證,兩年內不準申領駕駛證;
3、因逃逸致使受害人死亡的,依據刑法規定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一般情況下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處罰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關于酒后駕車的最新解釋是:飲酒后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重大交通事故是前提,構成犯罪是統稱。這是刑法修訂后給予執法者自由裁量的重要改變。這里沒有講“肇事”,就是將酒后、醉駕從交通肇事罪中否認出來,排除了“交通肇事過失犯罪”。所謂構成犯罪是以行為人主觀構成和客觀結果論的詮釋。
二、肇事逃逸情況分類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發生后,當事人明知自己發生了交通事故,為逃避事故責任,故意逃離事故現場,不向公安機關報案的一種違法行為。有兩種情況:
1、人和車都在事故發生后逃離事故現場;
2、棄車逃逸,即當事人將車留在現場,人逃離事故現場。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構成有三個方面:
(一)主觀方面:主觀方面即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動機一般是逃避搶救義務以及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動機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雖然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僅就逃逸行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為故意。因此只有行為人對肇事行為明知,同時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為從主觀方面來看,在犯罪惡意上是很小的,是對現場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無疑問,其逃逸行為還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無論何種情形,行為人在逃逸時都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并對逃逸行為有直接的故意,這是行為人的主觀方面。
(二)客觀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從刑法理論來看,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對行為的客觀方面予以認定。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是最高院的《解釋》中規定了在五種情形的基礎上而逃跑的行為。這就可以明確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節來規定的。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或者雖有交通違規行為但該違規行為與結果沒有因果關系,或者行為人在交通事故中僅負同等責任或者次要責任,或者交通行為在所造成的結果尚未達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標準的,或者在負事故全部責任或主責的情況下僅致1人重傷,但又不具備酒后駕駛、無執照駕車、無牌照駕車《解釋》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為人事后有逃逸行為,也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空間要素,即該行為是否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 。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雖然沒有逃離現場(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將傷者送到醫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門處理時畏罪逃跑,雖然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構成的,也應當受到法律的嚴懲。而在學界部分學者認為交通肇事罪是一種過失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并不深。因此,對其處理不宜過重,具體把握尺度也宜寬不宜嚴,所以要對逃逸行為的時間和空間作必要的限定。
綜合上面的說的,發生了酒駕而且還肇事逃逸的,那么一定是會受到嚴重的處罰,而處罰的標準就要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處罰,肇事逃逸是屬于特別不負責任的做法,只要一旦被抓到,那么將會承擔起所有這起交通事故的所有責任。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賠償
交通肇事逃逸的處罰標準
最新交通肇事逃逸賠償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看待勞動仲裁認定的事實的效力
2021-01-20公司注冊資本可以動用嗎
2020-11-25二級醫療事故賠償標準
2021-03-23合伙人挪用公款犯法嗎
2021-03-02監獄服刑人員服刑多久可以申請減刑
2020-12-21口頭承諾贈與合同是否成立
2020-11-25房產確權后可以變更嗎
2020-12-19冒領退役軍人傷殘撫恤金如何處罰
2020-12-28銀行業監督管理的職責
2021-01-31意向合同需要本人簽字嗎
2021-01-14合同不能履行可否因為疫情免責
2021-03-06簽訂勞動合同試用期過了沒漲工資怎么辦
2020-12-10無效的勞動合同還需要解除嗎
2020-12-12去境外務工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09進出口貨運保險投保的基本內容
2020-11-15學校平安保險理賠范圍是什么
2020-12-05車險新規:車險費率改革后,這些情況也納入責任賠償范圍
2021-02-14本案已經獲得侵權人賠償后被保險人能再否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
2020-11-13外資保險公司因解散清算的,需要公告嗎
2020-12-28掛假牌子車肇事保險賠嗎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