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只要違反了行政法規,就會被行政機關懲罰,但是法律并不是那么冷酷無情的,因為法律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教化那些犯錯的人而不是單純的處罰。所以我國行政法規根據現實情況規定了幾種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一起隨小編學習一下吧。
一、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
免予處罰是指行政機關對雖有違法行為,但情節輕微,且經過批評教育后改正的違法行為人免予處罰的一種處理措施。
它與不予處罰的規定有本質的區別。不予處罰是針對違法事實不構成行政處罰意義的違法,本不應該處罰而不對行為人進行處罰的情況;而免予處罰是針對違法事實已構成行政違法而只是由于考慮到有特殊情況存在,如:情節顯著輕微等,不再科處行政處罰的情況。
《行政處罰法》規定:
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
第二十五條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監護人加以管教。
未滿14周歲的自然人,在生理、智力上尚未發育成熟,還不具備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后果的能力,也不具備自覺地控制自己行為和對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所以,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其監護人加以管教。
第二十六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有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七條規定,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二、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
第二十七條還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
(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
綜上所述,行政法規中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主要是針對那些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或者根本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人,他們屬于法律中特殊照顧的人,這就是大家所說的相對公平。如果一部法律只存在絕對公平,就說明這個法律是不合理的,是不會被人接受的。
行政處罰中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時限是如何規定的
行政處罰決定書出錯如何糾正
治安處罰和行政處罰的區別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名聲被別人毀了怎么處理
2021-02-20被侵權人的范圍包括哪些
2020-11-20河北省評殘怎么賠
2020-12-10特殊工種提前退休的前提是什么
2020-11-11眾籌投資者的范圍有哪些
2020-12-04干涉老年人婚姻是否承擔責任
2021-01-20決定離婚有什么法定條件
2021-03-12女方爭取撫養權的有利條件需要哪些
2021-01-17通過恐嚇業主承攬工程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
2021-03-16整容失敗沒有合同怎么起訴
2020-11-24行政訴訟再審被駁回怎么辦
2021-02-22二審上訴變更訴訟請求的處理及風險
2021-01-09事業單位終止勞動合同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嗎
2021-01-31為什么旅行社責任保險應改為法定保險
2021-03-02購車保險合同約定不明確的,對合同條款應如何解釋?
2020-12-26保險理賠程序常識
2021-02-11交強險過期沒交怎么辦
2020-12-09保險合同違約責任有哪些
2021-03-07保險公證人管理規則
2020-12-07投保貨物受損后,被保險人應如何辦理索賠手續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