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2015年12月3日晚,被告人劉某得知被害人黃某的親屬向黃某匯款數千元,于是劉某建議黃某到ATM機上進行查詢以免出錯,但黃某不識字,也不懂ATM機的操作流程,于是被告人劉某主動提出可以幫其查詢,ATM機上的操作皆由劉某完成,黃某僅需獨自輸入密碼,后劉某發現賬戶上有3100余元錢,但并未告知黃某,而是趁機點擊了轉賬按鍵,并向自己的銀行賬戶轉賬3100元,同時欺騙黃某需要再次輸入密碼才能查詢余額,黃某再次輸入密碼后,3100元錢成功轉入劉某的賬戶。幾日后,黃某發現卡內無錢,于是案發。
[法律解讀]
詐騙案件中,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是為了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而“自愿”處分財產。其基本構造是: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對方(受騙者)產生(或繼續維持)錯誤認識—對方(受騙者)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或第三者取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可見,處分行為是詐騙罪必有的因果關系要素,沒有處分行為則沒有詐騙罪因果關系的存在,更沒有詐騙罪的成立。但詐騙罪中的處分行為,不僅要求被害人在客觀方面有處分財產的事實,而且要求被害人在主觀方面有處分財產的意思,即被害人被騙后基于瑕疵意志“愿意”將財產交付給行為人占有的意思,否則不能成立詐騙罪,這也是欺詐型盜竊案和詐騙案區分的根本標準。
本案中,劉某之所以得逞,一是因為其利用了黃某不識字,進行了“秘密”的轉賬操作,二是對黃某進行了欺詐,讓其誤以為是在查賬,從而輸入密碼,處分了財產。盡管“秘密”的轉賬操作和欺騙黃某再次輸入密碼在本案中同等重要,但是黃某受騙后再次輸入密碼時,并不具備處分財產的意思,更不具備“愿意”將財產交付給劉某占有的意思,劉某取得財產完全違背了黃某的意志。因此,本案應以盜竊罪論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格式免責條款產生的問題有哪些
2020-12-31現在國家承認事實婚姻嗎
2021-01-03督促程序的實質要件有哪些
2021-02-05家庭暴力援助方式
2020-12-30金融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履行職責享有哪些監督檢查職權
2021-02-25安置房沒拿到房產證可以贈與嗎
2020-12-06法院判贈與房產無效契稅可以退嗎
2021-01-29休產假期間社保斷一個月如何處理
2021-03-20公司虧損沒錢發工資構成犯罪嗎
2021-03-12猝死是否在意外險賠償范圍內
2021-02-12意外傷害險理賠流程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15肇事車逃逸車被剮蹭保險賠付嗎
2021-03-18汽車必交的保險有哪些
2020-11-15車禍理賠多少錢合理
2021-02-19保險合同和保險合同主體的定義是如何的
2021-01-06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有什么限制
2021-03-02村民大會可以拒絕土地出讓嗎
2021-01-14國有建設用地如何作價出資入股
2020-12-03拆遷買的安置房可以轉讓嗎
2020-11-10拆遷沒有房產證怎么辦
2021-03-07